本土語言標注地名計畫 完成逾8千筆

【記者林紫馨/臺北報導】

臺灣現有地名大多源自閩南語、客語及各原住民族語等不同的本土語言,但有些地名即便是母語人士,也不知道該怎麼念,為此,教育部委請國立臺灣大學辦理「以本土語言標注臺灣地名計畫」,共完成8,450筆地名資料,編訂地名清單並錄製音檔,供各界參考。

教育部9日表示,臺灣現有地名反映不同族群先民對於環境的認知及人地連結,蘊含深度文化價值。地名多源自庶民的生活經驗,最早為口語傳承,在轉寫文字時,因各種雅化、轉音等社會因素,常有字音脫節的情況,且本土語言的說法與慣用詞彙,也不宜直接從漢字書面語「望文生音」。

地名聯繫著人與鄉土,臺灣地名的本土語言標注實為語言傳承的重要一環,更同時跨越地理、歷史、語言、族群等領域的探究。為此,教育部委託臺大環境資源系辦理「以本土語言標注台灣地名計畫」,挑選重要交通站名、地標名、街道名、行政地區等共計8,450筆地名資料,標注閩南語及客語發音,編訂地名清單並錄製發音音檔,成果已公布在「教育部語文成果網」。

舉例來說,新北捷運的「安康」站,就是一個地名經過雅化的案例,根據計畫團隊公布的成果,地名最初的意思是「暗坑」,閩南語至今也是這樣讀;新北板橋的「江子翠」地名,閩南語讀法的意思是「港仔喙」。

考量本土語言流失顯而易見的危機,教育部和內政部、交通部及客家委員會合作,委請臺大完成1,241筆包含「臺灣鐵路」、「北、高捷運」、「臺灣高鐵及快捷公車」、「臺灣好行旅遊公車」等交通站名,及7,209筆包含行政區、聚落、自然實體、公共設施及街道名等五大類別地名之閩、客語發音清單,並錄製音檔。◇

延伸閱讀
客語40年後恐消失 立委催生發展法
2021年12月24日 | 3年前
閩南語認證考試 須填健康聲明書
2021年10月04日 | 3年前
推動客語 苗栗執行成效全國第一
2021年09月10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