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與土淬鍊 竹南蛇窯的美麗與哀愁
竹南蛇窯承載國寶大師林添福的製陶人生,以及見證二代窯主林瑞華追求陶瓷天然釉彩的努力,但原本具有歷史建物身分的竹南蛇窯,幾經爭產訴訟卻陷入命運未卜困境,陶窯文化能否繼續美麗流傳?
林瑞華研究二十多年,採用自己設計的「方華窯」,以柴燒方式經過3天達到最高溫1,563°C,創下金氏世界紀錄。
追求高溫的卓越紀錄並非終極目的,林瑞華說,「人類造物用火把土燒成陶器,用的就是木材,其實燒陶就是在燒溫度。回歸人類造物的天然本質,用一次能源(木柴)燒製,產生天然的釉和千變萬化的色彩,這才是我要的。」
誤認為蛇窯彎彎曲曲
蛇窯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彎彎曲曲的,其實卻是長條型、中間沒有分隔的窯爐。中國古代官方經營的官窯稱龍窯,明末清初閩南移民引進臺灣,因不敢冒犯皇威而稱小龍(蛇),這就是「蛇窯」名稱的由來。
竹南蛇窯位於苗栗縣,創建於1972年,原為「恆發陶瓷廠」內的窯爐,是由陶藝師林添福率領9位師傅和一頭牛,造模印三千塊土磚,工作9天才得以完成,為25公尺長的窯爐(目前截短為20公尺)。
隨著社會變遷及習慣改變,生活器皿逐漸被塑膠製品取代,導致苗栗窯業沒落,竹南蛇窯曾一度停火改燒瓦斯窯,1994年臺灣省陶藝學會在此舉辦「重燃古窯柴燒」,苗栗柴燒創作風氣因而興起,蛇窯也重新運作,從民俗工藝轉型為柴燒陶藝。
大師林添福 製陶77年
蛇窯創辦人林添福,13歲隨福州師傅學陶,憑著聰穎天賦,14歲就當上陶藝師,一輩子與陶為伍,練就他從採土到成型,從蓋窯到燒窯,從雕塑到彩繪的各種技藝樣樣精通。
林添福不但擅長手拉坯、原型雕塑,更是造模高手,製作的陶桌椅組、大茶壺、鼎、香爐等作品敦厚樸實、功力紮實,保有臺灣傳統民俗陶精髓,可說是傳統陶藝文化的寶典。
秉持對製陶的執著與熱愛,林添福用心鑽研工藝技法,在傳統陶文化凋零的困境中堅持下來,並將其發揚光大,2016年獲頒文化部工藝成就獎。他於2019年辭世,享壽94歲,總統蔡英文頒贈褒揚令,表揚他為傳統陶瓷文化的藝術貢獻。
在94年的歲月當中,林添福77年都在做陶中度過,終其一生可說是「製陶人生」。
燒陶燒出天然釉色
林瑞華對製陶的熱愛不亞於父親林添福,談起柴燒窯眼睛發亮、滔滔不絕。他在2016年創下金氏世界紀錄——「柴燒窯的最高溫度1,563°C」,是為了向全世界證明,木柴燒陶只要正確操作,不但環保節能、少煙害,不需施釉就有千變萬化的自然質感,還能大量減少煉製土礦、金屬對環境汙染、衝擊。
長期致力於推廣高溫環保柴燒的理念與做法,林瑞華希望能翻轉一般人對柴燒耗能不環保的觀念,他整理了幾個常見問題:
【問題一】木材為什麼燒到1,250°C會有釉?瓦斯和電為什麼沒有?所謂一次、二次、三次能源又是什麼概念?
一次能源是指沒有被地球淬鍊過、純天然、自然的物質,例如:木柴本身含有稀有物質,透過溫度燒製過程,就會形成自然釉。回歸到柴燒窯,是因為不用上釉,就會形成天然的釉及千變萬化的色彩。柴窯就有這個特質,是用瓦斯和電所沒有的。
人類造物用木材燃火把土燒成陶器。林瑞華說,「回歸人類造物的天然本質,用一次能源(木柴)燒製,產生天然的釉和千變萬化的色彩,這就是我要告訴大家最重要的意義,而不是只追求世界高溫紀錄的突破與榮耀。」
【問題二】以現在的環境,用瓦斯和電更方便、更乾淨,為何選擇木柴?
瓦斯和電表面上看起來乾淨,但在能源製造過程中,瓦斯、石油、煤會產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在空氣中是無法分解的,木材就不會產生這些有害物質,所以不能只看結果,要看過程。
【問題三】溫度1,250°C是一次能源木材產生自然釉的開端,如果燒到1,300°C、1,400°C就更不一樣了?
陶藝家蔡榮祐曾說,「窯壁內自然形成的釉是最漂亮的」,這句話讓林瑞華得到啟發,開始思考如何將最漂亮的釉燒製到作品上,他發現唯一的關鍵是「溫度」,而超過1,400℃是一個突破點,其實燒陶就是在燒溫度。
林瑞華長期研究發現,當溫度燒到1,200°C時,需要用10噸的木材,燒到1,300°C只要5噸木材,而燒到1,400°C卻只需2噸木材。因為任何一根木材投到窯裡產生熱能時,首先會產生水和白煙,其次產生黑煙顆粒,接著就看到火的流竄。
林瑞華表示,並非像一般人認為的「燒越高溫投入的木材越多,會對環境造成越大的汙染」,相反的,在高溫之下,木材燃燒三道過程中,水、煙、火交互作用,達到了完全燃燒,反而只需使用很少的木材,更符合環保、節約能源的原則。
【問題四】柴燒需要伐木嗎?
林瑞華說,「不必。」他不曾為了燒陶砍過一棵樹,木材的來源是被大自然和人類遺棄的兩種,大自然遺棄的如颱風,山上的斷木和海邊的漂流木;被人類遺棄的是指做棧板、貨櫃木箱、工廠和建築業的廢料,邊邊角角就很夠用了。
不上釉藥 未來陶新境
林瑞華以大地為師發表「釉母」。他指出,自然釉是人類用火燒陶的產物,釉母則是從土胎內部產生質變,不再追求陶瓷美麗的外衣,而是以土和火的本質,高溫產生質變,內部的稀有元素轉化產生釉母,將土礦燒成天然寶石岩礦,呈現內在原有的自然美感。
根據歷史紀錄,人類約在一、兩萬年前開始燒陶,溫度大約維持在1,000°C左右,從0~500°C稱為原始陶器、軟陶器,到了大約4千年前(商朝)燒出「原始青瓷」(1,300°C),就是落灰所形成的「自然釉」,直到現代2012年再次突破柴燒溫度極限,達到1,500°C。
從人類歷史與文明發展發現,每提高1百度就是一個突破點,既可往前追溯4千年,也可往後延伸4千年,這就是「未來陶」的概念。
林瑞華提到,一件作品就像一座礦山,裡面有鑽石、礦物、還有水晶,極為美麗豐富。「超高溫柴燒」是一個新的美感世界,是整套的生活哲學,也是對文明的一種省思,「未來陶」不上釉藥,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一條路,向地球這個最大的窯爐學習、步上新境。
文資不被保護 蛇窯困境
竹南蛇窯於2002年經苗栗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但2019年林添福過世後,卻爆發了爭產風波,林瑞華的大姐林碧燕以竹南蛇窯的土地所有人登記是她為由,向苗栗地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弟弟拆屋還地,一審林碧燕獲勝。
竹南蛇窯面臨生存危機,引發全臺陶藝界、藝文界和文史工作者等關切,在眾人支持下,林瑞華提出上訴,2022年臺中高院做出判決,廢棄原一審判決,同時駁回林碧燕假執行的申請,讓竹南蛇窯得以暫時保存下來。
林碧燕對二審判決不服,再提起上訴,2023年法院推翻二審裁定,變成「更一審」,事情又回到原地打轉。竹南蛇窯登錄為歷史建築,理應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未來命運卻未卜。
「一座破爛的古窯有何價值?很多人或許不知道,但我相信百年之後,臺灣人會以擁有這塊土地的陶窯文化為榮。文化的自信和底蘊是創造的重要基礎,也是目前臺灣人相當虛弱的一環。」竹南蛇窯藝術總監鄧淑慧感慨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