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認同落差 易致犯罪

防範青少年犯罪的重點是跟家人建立正向關係,以家庭為優先,改善親子關係。(Shutterstock)
防範青少年犯罪的重點是跟家人建立正向關係,以家庭為優先,改善親子關係。(Shutterstock)

【記者常懷仁/臺北報導】

近年來青少年的犯罪議題受到社會關注,依刑事局的統計資料,青年的犯罪人口比率比少年、成年更高。對此,學者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因為青少年可能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會採取一些行動來破壞跟父母的關係。刑事局說,因為國中階段的學校約制力較高,但高中並不在義務教育範圍,若無約制力就比較容易失控。

少年嫌疑人 男性多於女性

根據刑事局統計,少年(12歲以上至18歲未滿)嫌疑人數,2012年共15,078人,其中男性12,940人、女性2,138人,2018年共8,893人,男性7,606人、女性1,287人,2021年共9,627人,男性8,207人、女性1,420人。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王伯頎指出,這有幾種學理解釋。一、男女的社會化差異;二、利他(助人)行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調整自己,較不容易犯罪;三、與從小的教育或文化有關,女生通常被教導不要有攻擊性,應該溫柔婉約等;四、脅迫式觀點,父母對男女的教養不同,可能造成男生與父母親的衝突,導致犯罪的產生。

若從近三年的犯罪人口率(人/十萬人口 )來看,少年約在700~800,青年約1,800~2,000,成年約1,200~1,300。至於少年嫌疑人年紀,15、16、17歲在比率上多為前三名,如2020年時,15歲18.5%、16歲25%、17歲32%,2021年時,15歲19%、16歲27.6%、17歲30.5%。

為何青年的犯罪人口比率比少年還高?刑事局預防科長林書立表示,因為青少年受法律保護,通常會去標籤化,盡量採取輔導方式,但18歲以後可能就不再受法律保護,數字也就上去了。

林書立指出,15歲以下為就讀國中階段,屬於國民義務教育,學校的約制力量較高,到了16~18歲(高中)並不在國民義務教育範圍之內,有些人會念高中或高職,也有些人不升學了,但心理等層面仍不成熟,若沒有學校的約制力量,就會比較容易失控。所以,青少年的問題,最重要的仍是家庭的力量,其次是學校的力量,再來是社會的力量,還是要從加強家庭、學校的力量做起。

青年犯罪的2種路徑

王伯頎以犯罪學家Terrie Moffitt的說法解釋。據Moffitt的說法,有兩種路徑。第一種是「生命歷程持續犯罪者」(LCP ),第二種是「限於青少年犯罪者」(AL )。第二種在一定年紀時會產生一個高峰,然後會降下來,原因在於「成熟代溝」。

何為成熟代溝?王伯頎解釋,過去人們很早就開始工作、結婚,生理和社會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的。不過,現代社會的問題是生理可能成熟了,但因為求學等因素,導致進入勞動市場的年紀延後,這中間的落差就是成熟代溝。

王伯頎表示,青少年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獨立,就會做出酒醉駕車、偷竊等事情來破壞跟父母的關係,但法律對一定年紀之前做這些事會比較寬容,但一定年紀後,做出同樣的事情會受到懲罰,最後在評估犯罪利弊得失後,就逐漸減少犯罪狀況。

王伯頎也指出,還有一種可能性是被犯罪集團利用,因為犯罪集團會對青少年洗腦,說是未成年,所以刑度不會太重等。

從竊盜轉為詐欺 風險低更好賺

至於歷年少年嫌疑人犯罪統計,2012年時比率超過1%者,包含竊盜29%、傷害16%、毒品11%、妨害性自主6.6%、詐欺5%、賭博1%等。但2021年有幾個項目出現轉變,如竊盜降至12.6%、傷害降至9%、詐欺升至17%。

王伯頎指出,因為疫情導致人們不太會碰面,但過去傳統的犯罪類型,如竊盜、傷害等必須面對面才能做。另外,犯罪類型正在轉型,因為偷竊、傷害等需要付出勞力,而且風險較高,犯罪集團可能覺得詐欺的風險較低,而且「好像更好賺」。

王伯頎舉例,他曾與指導過的學生訪談車手集團的成員,有成員說,「如果真的有機會讓我出來,我還會再做,因為太好賺。」因為車手可能一整天不用做什麼事情,也不用特別的技術。

家庭優先 早期預防 

如何預防青少年犯罪?林書立表示,7月會成立少輔會,希望能以類似媽媽的角色來關懷青少年,而少年隊會嚴加告誡,從柔性跟剛性面來補足家庭和社會功能的不足。若社會上的友誼團體能夠伸出援手,並啟發少年善念,會比較積極有效。

王伯頎提到一些國外推動的方案,其特徵是非常早期就開始向下扎根,因為一些嚴重的偏差行為可能在4、5歲時就能辨識出來,這就是及早預防的概念。另外,針對不同性別有不同方案,但重點是跟家人建立正向關係,希望以家庭為優先,改善親子關係、家庭系統、學校同儕,甚至培養技能等。

一名員警說,有時發現明明大家都有做事情,但還是會發生問題。若能在一些情資或徵兆出現時及早介入或整合相關機關,會對少年問題比較有幫助,這也就是要加強橫向聯繫。◇

延伸閱讀
陸失業數據 真實性存疑
2023年06月16日 | 1年前
「詐」彈恐嚇頻傳 境外IP追查困難
2023年05月25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