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基因資料庫外洩 學者籲打造安全本土基因檢測鏈
基因資料攸關個資安全與產業利益,但臺灣人的基因卻有外洩到中國的風險。立委與學者、專家呼籲,政府應研擬基因定序出口管制、建立相關配套機制,也應扶植臺灣企業,打造安全基因檢測鏈,保障國人與國家安全。
基因議題 臺灣有多項隱憂
立委林岱樺31日協同多位學者、專家,舉行「實現精準化醫療的首要防線,打造安全本土基因檢測鏈」記者會。林岱樺點出臺灣目前在基因議題上的隱憂,包括:中國製機臺充斥臺灣、臺灣基因檢驗透過第三國洗產地到中國、臺灣人基因資訊外洩到中國、中國掠奪臺灣生技商機、中資購併國家扶植的基因公司、臺灣助長中國生技等。
林岱樺強調,人類的基因或DNA,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基礎資源,在生物醫藥產業中更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保護人類基因遺傳密碼關乎個資安全、產業利益與國家安全。而且中國華大基因公司疑不當蒐集全球女姓基因數據,遭德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嚴格審查,並禁用其產品。而華大基因已滲透臺灣科研市場多年,我國卻毫無警覺性。
基因大數據 商業價值越來越高
對於基因資訊的重要性,中研院院士周昌弘指出,隨著基因科技的進步,只需要頭髮、唾液、血液等素材,就能預測當事人罹患各類疾病的潛在風險,所以基因大數據在商業層面的價值越來越大。若不善加保護,一旦被有心人士蒐集,並進行群族或疾病分析,等於讓國人的健康,曝露在被監控或危害的風險中。
談到相關資料外流的可能管道,周昌弘表示,除了直接用中國製機臺外,部分中資企業在第三方國家開公司,並與臺灣經銷商合作,向醫療院所或研究單位收取臺灣人的檢體,並送至第三方國家分析,再將數據回傳中國;而且中共也可能透過股權併購,買下臺灣政府扶植的公司。
周昌弘呼籲,政府應盡速針對基因定序資訊,設安全防護網,並訂立完整的法律規範,防止基因檢驗透過第三國洗產地到中國;也應比照歐美,推出大型研究計畫,與本土業者合作,重塑基因產業鏈。
不只涉及個人隱私 也牽涉國安
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客座講座教授吳金洌強調,基因定序資訊不只涉及個人隱私,也牽涉國安問題,不只會被有心人利用,甚至導致相關產業發展落後,一旦落後就追不上了,所以誰掌握了資訊,誰就領先。尤其現在已進入人工智慧(AI)時代,而中國廠商華大基因公司因採低價策略,促使臺灣的醫學中心、醫療院所採用中國產品,但卻可能有後門。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蔡世峯,則透過書面資料表示,基因體定序可以找出個人特徵,並運用公開資料庫進行分析,讓醫師可以找出,並解釋病人症狀的基因變異,從而改善醫療。相關產業中,以往中國、韓國有削價競爭的情形,讓臺灣業者吃虧,所以政府應採取措施,將基因定序的訂單留在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