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海域花紋海豚 社交關係大解密

花紋海豚「來」(下排右)與兩夥伴出現在花蓮港外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花紋海豚「來」(下排右)與兩夥伴出現在花蓮港外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文/記者徐翠玲

為了解花蓮海域鯨豚生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從2010年開始,每年針對花蓮海域常見的花紋海豚進行個體辨識(Photo-ID),目前資料庫已累積450隻花紋海豚,其中又以「來」、「X」、「W」組成的3個群體,持續被觀察並記錄下來。

花紋海豚個體比對工作。(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花紋海豚個體比對工作。(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經過長年比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發現,「來群」約37隻、「X群」約26隻與「W群」約35隻,這三個群體除了在北花蓮與石梯海域有過多次紀錄外,各群體中也有關係很穩固的個體,即使相隔幾年仍然會一起出現,並且被記錄到,因此鎖定這三群花紋海豚群體資料,透過繪製社會網路圖,將各群多年資訊與紀錄圖像化後,發現了有趣的故事。

豚口普查 建構社會網路圖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鯨豚研究員胡潔曦提到,社會網路圖如同許多連續劇中,檢警調查罪犯時會整理出的人際網路,將嫌疑人的人際關係、親戚系統或是朋友關係釐清後,檢警能夠藉由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聯與動機,並找出最大嫌疑人。

「當我們想了解鯨豚間的互動與關聯時,也會使用類似的分析方法將鯨豚個體間的關聯圖像化,來了解一群鯨豚間的組成穩定性,與牠們個體之間的互動,若能更深入研究,我們甚至能夠更進一步從穩定的關係中,了解鯨豚族群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胡潔曦說。

黑潮繪製「來」群、「X」群、「W」群3群花紋海豚社會網路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黑潮繪製「來」群、「X」群、「W」群3群花紋海豚社會網路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由於花紋海豚在受傷之後會留下白色的疤痕,因此每一隻個體的疤痕都不一樣,只要在海上拍攝清楚的照片,就能辨識出個體,進行長期追蹤,便可了解哪些花紋海豚個體經常來訪花蓮海域,對花紋海豚進行「豚口普查」建立戶政資料。

海豚有死黨 也愛串門子

透過社會網路圖分析,可以發現這三群花紋海豚中有些關係非常穩固的個體,胡潔曦表示,在「來群」與「X群」這兩群海豚中,有些特別粗的關聯線,代表個體經常一起出現,甚至每次都會一起出水面換氣。透過網路圖也發現,有些個體會到其他群中串門子,因此不同群體間其實也有著許多關聯線。由於「來群」與「X群」曾在2011年8月20日於同一海域被記錄到,因此兩群的個體間有特別多條關聯線連接。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對《大紀元時報》說,「來」、「X」、「W」每次被記錄到的時候,身邊都會有固定的班底,也都會一起出現。如果以人的角度來理解,就會定義為好朋友、死黨。像「來」身邊的群體,從2009年黑潮開始做紀錄、2010年開始做Photo-ID之後,就記錄到牠身邊有6~8隻海豚,固定會一起出現。

花紋海豚「來群」,「來」(下排右)與常見夥伴出沒於花蓮港外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花紋海豚「來群」,「來」(下排右)與常見夥伴出沒於花蓮港外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林東良提到,「來」在2018~2020年之間,可能受到較嚴重的創傷,牠的背鰭被削掉約1/3~1/2面積,「我們一開始沒有認出牠」。直到有一位志工質疑,牠常出現的死黨都有被記錄到,為什麼獨獨沒有「來」,他不死心,再比對一次同一個群體的照片,就從「來」剩下的背鰭部分,清楚辨識「來」的花紋。也就是這些死黨出現了,群體中應該有「來」才對,如果真的沒有「來」,很有可能「來」已經離世了。

「來群」與「X群」曾經被記錄到一起出現過,林東良說,雖然推測牠們是兩個小群體,會不會其實牠們是同一個大群體?因為花紋海豚另一種習性是以較大的群體一起出現,然後散布在海面上,船只要慢慢的開就會看到一小群,再開一段又看到一小群,這很可能是牠們整個群體一起到來的規模,只是目擊時覺得可能是小群體。

花紋海豚「X群」的成員出沒於花蓮港外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花紋海豚「X群」的成員出沒於花蓮港外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族群數量估計超過千隻

黑潮2010年啟動Photo-ID計畫時,概估花紋海豚應該在一千隻以內,現在已標記到450隻。林東良提到,照理說應該會經常重複目擊到這些個體,但後來發現跟最初預期不太一樣,花紋海豚的族群數量應該更高,因為到目前為止重複出現的只有「來群」、「X群」、「W群」三群,而其他很多時候辨識的都是新個體,重複的機會沒有那麼高,代表整個群體的母數應該比450隻多很多。不過,以目前狀態、資料,很難估出花紋海豚數目。

林東良表示,花紋海豚是大範圍的洄游,或進行大洋型活動。像日本也有花紋海豚,東南亞也有一些地方有機會看到花紋海豚,在這廣大的海域當中,很難明確知道牠們的基因是不是相同,是不是同一個族群,或已有地域性的分隔,然後基因有些不同。花紋海豚也很可能從日本或東南亞海域到達臺灣。

花蓮海域第二常見海豚

「目前對花紋海豚的觀察或國際上對花紋海豚的研究,雄性會自己組成一個群體,跟雌性或母子隊群體分開,當然牠們一起出現時還是會在附近,可是牠們會聚集在身邊、最靠近的通常是雄性個體,比如說像『來』應該就是一個雄性個體,牠旁邊、周邊族群應該都是牠的雄性個體死黨。」林東良說,「X」、「W」也可能是雄性。

來、X、W群常見個體左右背鰭GI。(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來、X、W群常見個體左右背鰭GI。(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至於看到母子隊群體的比率,林東良表示,將近50%,也就是如果看到十群花紋海豚,當中約五群是母子隊。花紋海豚目前不是瀕危動物,分布的海域也非常廣,但是以易達性、易觀察狀態來說,東部海岸或花蓮海域看到花紋海豚的機率算高、算滿容易的,只要搭船出海,大概二個小時內的航程,目擊率第一名是飛旋海豚、第二名是花紋海豚。

此外,大西洋亞述群島也很容易看到花紋海豚,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分布,可是像夏威夷可能要開三個小時以上的航程,才有機會在比較遠的島嶼、地方遇到花紋海豚。◇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