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動作發展不佳 疫後比率增至5成

調查發現,疫後2至6歲孩子的動作技巧、移動穩定性及操作性動作都有落後現象。(中央社)
調查發現,疫後2至6歲孩子的動作技巧、移動穩定性及操作性動作都有落後現象。(中央社)

【記者賴玟茹/臺北報導】

武漢肺炎疫情致幼兒體力、身體活動力變差,信誼基金會29日公布最新調查結果,疫情持續至今已超過三年,國內2至6歲幼童基本動作發展變差,專家提醒,家長應打造一個環境,讓孩童不再坐著使用3C產品,同時鼓勵偶爾加強運動強度,增加孩子身體承受力。

為了解武漢肺炎疫情對2至6歲孩子動作發展情況,信誼基金會在去年11至12月進行調查,調查對象包含父母及年資3年以上的幼兒園老師,分別回收6200份及2337份問卷,29日公布調查結果,經比較疫情前後2至6歲孩子動作發展,動作技巧、移動穩定性及操作都有落後現象。

因應防疫措施或班上有幼兒確診等,幼兒園停課影響幼兒作息和學習活動型態,調查發現,據幼師日常觀察發現,疫後孩子體力與整體身體動作能力表現明顯下降,表現佳的孩子比例從53%下降至18%,而表現差的孩子比例從7%增加到50%。

其中,有3種基本動作能力表現都變差,如蹲、彎曲等穩定性動作、走、跑、單腳跳或爬等移動性動作及滾動、懸吊、打擊等操作性動作。

特別是需要多練習的操作性動作最明顯。參與調查的老師認為,疫情讓孩子的活動受限,戴口罩、居家時間變多,以靜態活動為主,特別是花在3C的時間變長,影響2至6歲幼兒的社交與活動力,連帶影響孩子身心發展,及學習效益。

台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教授王宗騰說,基本動作技能,對孩童未來的運動發展,相當重要,但也不用過度擔心,只要父母願意運動、提供資源給小朋友運動,都能對小朋友運動發展產生長遠影響。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洪聰敏則說,動作操作能力是幼兒身體自尊、自信來源,自信心培養有助於形成未來運動的習慣,以利保持身體健康。

洪聰敏說,過去一項高度被引用的研究發現,若孩子父母雙方都有運動,比起沒有運動的父母親,孩子運動參與率增加5.8倍,呼籲家長打造一個環境,讓孩童不再坐著使用3C產品,並鼓勵偶爾加強運動強度,增加孩子身體承受力。

延伸閱讀
北京20年來首次人口減少
2023年03月23日 | 1年前
鄂醫院爆滿 發燒者增
2023年03月13日 | 1年前
掩蓋真相 無錫毀10億筆疫情資料
2023年03月06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