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談風雲》【秦皇漢武】第二十九章 天人三策(壹)

漢武帝是第一個建立年號的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徠人才。「舉賢良詔書」,徵求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並要求丞相、御史大夫和俸祿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必須向朝廷推薦人才。(新唐人電視台)
漢武帝是第一個建立年號的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徠人才。「舉賢良詔書」,徵求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並要求丞相、御史大夫和俸祿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必須向朝廷推薦人才。(新唐人電視台)

文/章天亮

西元前一四一年漢景帝駕崩,十六歲的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他在位五十四年,上承文景之治的經濟發展,下啟昭宣時代的繁榮強大,建立起彪炳青史的功業。那麼漢武帝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

創立年號 改革制度
招攬人才

漢武帝是第一個建立年號的皇帝。在漢武帝之前,中國的皇帝沒有年號,對某位皇帝統治期間進行紀年,通常都是用他的諡號。皇帝或者國王駕崩之後,都有一個諡號,如:秦昭襄王、漢高祖。漢武帝是第一個在世時就有自己紀元的皇帝。漢武帝建立的第一個年號叫「建元」,西元前140年是建元元年。因為漢武帝時代每一年是從西元的10月開始,所以建元元年實際上是從西元的西元前141年10月開始。

漢武帝即位時,大漢是什麼情況呢?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是時「漢興六十餘載,海內乂安,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制度多闕」。也就是說,大漢開國六十年,經濟發展,府庫充實,但是四夷沒有賓服,周邊的少數民族對大漢的威脅比較大,制度上還有很多缺陷,所以漢武帝必須在制度上做出變革。

漢武帝登基時,高祖時代的功臣們已是凋零殆盡,人才非常匱乏。漢武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徠人才。漢武帝繼位後,立刻下了一道「舉賢良詔書」,徵求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並要求丞相、御史大夫和俸祿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必須向朝廷推薦人才。據《漢書.武帝紀》記載,當時的丞相衛綰給漢武帝提建議說:「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就是各地推薦的人才,學的學問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的是蘇秦、張儀的學問,就是縱橫家的學問;有的學的是申、商、韓非的學問,申是申不害,商是商鞅,韓非是韓非子,就是法家的學問。丞相衛綰建議,如果推薦的人才學的是縱橫家或者法家的學問,這些人就是擾亂國政的,請皇帝不要使用。漢武帝批准了這個建議。這可能就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開始。

董仲舒獻「天人三策」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漢武帝繼位之後頒布了一個詔書,這個詔書比較長,當中漢武帝提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漢武帝說:「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意思是夏、商、周三代的君王承受天命,他們當時的祥瑞徵兆是什麼?為什麼天下會發生一些天災或者是異常的情況?

董仲舒開篇就提出了一個概念「天人相與」,就是天和人的關係是互動的關係,所以這三篇對策,就總稱為《天人三策》。(新唐人電視台)董仲舒開篇就提出了一個概念「天人相與」,就是天和人的關係是互動的關係,所以這三篇對策,就總稱為《天人三策》。(新唐人電視台)

這裡說明一下,當時皇帝下詔向大臣們徵求治國的意見叫「策問」,就是詢問國策。大臣們的回答叫作「對策」。漢武帝提出這個問題後,大儒董仲舒對漢武帝的問題做出了非常系統而圓滿的解答;漢武帝看完後,又有後續的問題,所以漢武帝再問,就是第二次策問,董仲舒又回答;然後還有第三次策問,董仲舒又回答。這三次問答完整的收錄在《漢書.董仲舒傳》裡。董仲舒開篇就提出了一個概念「天人相與」,就是天和人的關係是互動的關係,所以這三篇對策,就總稱為《天人三策》。

少年天子提問
三代受命 其符安在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回答了漢武帝提出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三代受命,其符安在?」這個16歲的少年所提出的問題,是歐洲到了啟蒙時代那些哲學家們才開始系統思考的問題,就是大漢政府的執政合法性的問題,也就是憑什麼現在應該是漢政府,憑什麼應該是你來當皇帝。

從這個問題的提出我們會發現,大漢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王朝。從軒轅黃帝開始到漢,中間經過了大概兩千年的時間,大漢政府是第一個需要回答自己執政合法性問題的政府。因為在大漢之前,所有能夠稱帝的人,都是軒轅黃帝的後裔。軒轅黃帝之後,依次是顓頊、帝嚳、堯和舜,他們都是軒轅黃帝的後裔;開創夏朝的大禹王是軒轅黃帝的五世孫;五帝中的帝嚳有兩個妃子,他的元妃生了周朝的始祖棄;他的次妃生了商朝的始祖契。那時候中國是一種貴族政治,就是帝或者王都是貴族世襲下來的,包括秦始皇的祖先也是軒轅黃帝的後代。所以在漢之前,每一個人的皇位都是繼承過來的,是在軒轅黃帝這個家族中傳承下來的。秦始皇雖然不是像大禹、商湯那樣立了很大的功勞,或者做了很多惠及百姓的事情以致天與人歸,而是以武力統一天下,但他的王位是繼承來的。

而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王朝。《史記.漢高祖本紀》中,對劉邦的身世語焉不詳,我們只知道劉邦的父親叫劉大叔、劉邦的母親叫劉大媽,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麼來歷。那麼這就有一個問題:一個出身於草莽之中的平民,三年反秦、四年滅楚,這個皇位可以說是搶來的,那麼如果你能搶的話,別人是不是也能搶?劉邦可能沒有時間想這個問題,他也沒有那個文化去想這個問題;文景的時候講無為而治,也不去觸及這個問題;到了漢武帝的時代,這個16歲的少年就提出了這樣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他的執政合法性來源是什麼?

劉邦這個家族對皇位缺乏一種安全感。劉邦對功臣心存疑慮,就是因為他的天下是打下來的,那你能打,別的異姓王是不是也可以造反?劉邦去世之後,呂后一直不發喪,曾經想把所有的功臣全部殺掉。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突然間劉邦當皇帝了,他們都得向劉邦稱臣,不但向劉邦稱臣,還要向劉邦的兒子稱臣,為什麼?得給人一個說法。呂后當時覺得沒有這個說法,所以想把功臣全部殺掉。

御前辯論
湯武革命 對錯與否

這個問題在漢景帝時代曾經有過一次討論,但是討論的範圍很小。景帝身邊有一些博士,即諮詢官。那些博士,不全是讀儒家學問的,也有學道家學問的。有一次御前辯論,當然討論的問題不是大漢王朝的執政合法性問題,而是湯武革命是對的還是錯的。湯就是成湯,成湯伐桀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武是周武王,武王伐紂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那麼湯武革命到底對還是不對?

這個革命不是共產黨話語系統中的那個革命。共產黨的革命是指暴力殺人,那個時候革命指的是天命的變革,就是國君壞事幹多了,老天爺覺得這個人沒法要了,這個王朝就氣數已盡,老天爺改變了心意,另立了一個有德的人去執掌天下。

當時的辯論有兩派意見,一派是以研究道家學說的黃生為代表;一派是以齊國的儒生轅固生為代表。黃生認為湯武的革命是錯的。他認為國君和大臣之間的關係就是帽子和鞋子的關係,帽子再破也要戴在頭上,鞋子再新也只能穿在腳上,就是君臣之間的名分是不能顛倒的,不能說帽子破了當襪子穿。所以黃生認為,如果國君做了荒唐的事情,大臣有責任去勸諫他、去匡正他,幫他改正錯誤,而絕不能夠把國君趕走,自己去做國君。他認為湯武是以下犯上,這叫弒君,所以黃生認為湯武革命是錯的。轅固生馬上就反駁他,照你這麼說,如果湯武是錯的話,那麼當年我們高皇帝推翻了秦皇朝,那不是也錯了嗎?(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秦皇漢武》影片版整理而成。

https://xtfy.ntdtv.com/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影片版中國通史,目前出版了《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兩宋繁華》、《大明王朝》。◇

延伸閱讀
端午節裡放風光 仙草菖蒲
2021年04月22日 | 3年前
漢武帝誠心向道 多次遇仙
2018年12月21日 | 5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