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櫃公司併購中國子公司 學者:不排除美制裁考量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

金管會公布臺灣上市櫃公司對中國投資金額竄升,2022年截至第3季止增加2,048億元,幾乎等同2018年至2021年的投資總和。學者指出,美國針對中國半導體全面圍堵,不排除臺灣上市櫃公司想規避美國制裁,由臺資100%掌握股權,但中共畢竟是獨裁政權,讓你關廠、限電隨時都有可能,中小型企業可能被迫撤離。

儘管臺灣金融三業因為中國經濟前景充滿變數,逐漸降低對中曝險金額,2022年前3季為1兆3,490億元,年減3,390億元或20%,但臺灣上市櫃公司截至2022年第3季,累計對中投資達2兆7,336億元,年增2,048億元。

相比上市櫃公司2021年全年僅投資170億元、2020年8億元、2019年117億元、2018年1,839億元,幾乎2022年前三季投資就追上了2018年至2021年的投資總和。

金管會透露,主要是上市櫃公司基於營運策略考量,併購取得中國子公司,或因應子公司業務拓展、建廠資金需求所致。其中又以電腦及周邊設備業、電子零組件產業投資金額較大。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指出,美國在科技產業制裁對象是中國所屬的公司,這些公司不管是在中國甚至美國,只要是中資,可能都會受到嚴格管制,因此不排除併購的用意是把中國子公司變成100%臺資公司,受到美國管制的機會相對較小。

由於投資年增數2,048億元為加減項的總和,一部分可能是很多中小型企業出逃得減項,但因為高科技產業併購或設廠金額龐大,才導致數字暴增。

對此,吳大任表示,中國去年嚴格限電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共畢竟是獨裁政權,它用氣候變遷要減碳為由,讓你關廠就得關廠」,不可能與企業商量或聽取民意,因此很多中小型產業生產面臨困境,尤其是高耗能產業可能被迫離開中國。

中國產業鏈洗牌 臺商想撿便宜

景文科大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對《大紀元時報》表示,中國經濟狀況不樂觀,表現可謂「零零落落」,產業現在面臨重新洗牌的時刻,對於臺灣上市櫃公司來說,中國許多中小型企業賤價出售,就想進場撿便宜。

不過,章定煊認為,電子大廠將資產設備接收後,也不見得就得在中國營運,這涉及到不同公司的營運策略。由於中國目前深陷財務問題,臺商可能會分散風險,將設備轉至印度、越南等其他產線,或是運回臺灣繼續營運。「說白了有點像趁人之危」。

政府協助才能讓製造業2023年趨吉避凶

章定煊說,2023年投資機會可說是充滿變數、也充滿契機,因為臺灣中小企業2022年在中國很多人慘賠,如何讓製造業到泰國、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東歐等地投資,急需政府的協助與輔導,畢竟語言就是一個很大的限制。

章定煊進一步指出,今年供應鏈處於重整階段,大企業轉型容易、求生容易,但中小型產業生存不易;若政府能協助企業打破投資障礙,不但能盡早讓中小型企業在各國卡位,也有助於未來發展當地新的商機。

延伸閱讀
健保署前主祕 涉賣個資給中共
2023年01月17日 | 1年前
中國經濟成長率3% 官方目標近腰斬
2023年01月17日 | 1年前
臺被點名地緣經濟風險之一
2023年01月16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