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財長:超徵應優先用於償債

前財政部長、臺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蘇建榮9日痛批「還稅於民是假議題」,有多餘的錢應用來還債。他表示,稅收超徵是經濟成長帶來的稅源擴增結果。(記者侯駿霖/攝影)
前財政部長、臺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蘇建榮9日痛批「還稅於民是假議題」,有多餘的錢應用來還債。他表示,稅收超徵是經濟成長帶來的稅源擴增結果。(記者侯駿霖/攝影)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

前財政部長、臺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蘇建榮9日痛批「還稅於民是假議題」,有多餘的錢應用來還債。他強調,2022年稅收超徵是2021年企業獲利表現亮眼的成果,也是整體經濟擴張的自然現象,非有心人聲稱的行政失能、違法超徵。

稅收連年超徵,2022年實徵數大於預算數4,500億元也引爆「還稅於民」話題,由於朝野立委持續力推,行政院日前也拍板開春後將普發現金6,00元,並指要與全民共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臺灣金融研訓院9日舉辦「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蘇建榮去年12月25日因借調期滿,辭任財政部長回臺北大學重執教鞭,這次以財政學系教授身分出席演講。

蘇建榮表示,編列預算與實際執行有2年時間落差,2021年經濟表現更是令人意外。首先,主計總處原本預測2021年經濟成長率約5.4%,但實際成長率卻高達6.53%;其次,2021年上市櫃公司獲利成長率為72.17%、超乎預期。

蘇建榮說,2021年光是證交稅收就超過2,700億元,有批評者認為政府是違法超徵,豈有此理?這是整體經濟成長的結果,並非違法超徵或行政失能。他說,2021年企業獲利亮眼表現會反映於2022年的稅收,故營利事業所得稅、個人綜合所得稅收入才隨之攀高。

由於全球政經情勢仍具高度不確定性,蘇建榮指出,2022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持續緊繃,加上疫情造成供給面短缺,中國房地產泡沫化與極端清零政策,以及美國聯準會鷹派升息,都對全球金融情勢造成震盪。

他認為,多餘的錢一是優先用來減債,不必「舉新債還舊債」,可以實質還債,並增加政府因應重大事件發生時的財政韌性;二是應當留供未來融通赤字預算的財源,減少舉債融通壓力;三是針對有些部門或弱勢的中低所得者,可以實際受益於經濟成長的果實,落實「包容性成長」的精神。

蘇建榮直言,還稅於民實為一項假議題,「民」是這一代人、也是下一代人,我們這一代已經跟下一代借了很多錢來花,有多餘的錢就該用於償還,不能因為有多餘收入就多花,更何況總預算加特別預算還是財政赤字,除非界來的錢會用在下一代可享用的公共建設或服務上。

他重申,稅收實徵數大於預算數,是經濟成長帶來的稅源擴增結果,絕不接受有心人士聲稱的違法徵稅的指控,這是對所有稅務從業人員的嚴重污衊,維持財政韌性、落實包容性成長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