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樹120歲紀念展 呈現地方風土、人物美麗篇章

李梅樹作品《奧只見湖》,1980年。(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李梅樹作品《奧只見湖》,1980年。(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文/記者徐翠玲

今年恰逢油畫大師李梅樹120歲冥誕,國立臺灣美術館與李梅樹紀念館、李梅樹文教基教金會共同辦理「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彰顯李梅樹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以寫實風格表現地方風土、人物美麗篇章的藝術成就。

李梅樹作品《小憩之女》,1935年。(李梅樹紀念館提供)李梅樹作品《小憩之女》,1935年。(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提及,第一代臺灣油畫大師李梅樹,以他的藝術成就與崇高人格,在日治時期證明了臺灣人優秀高雅的文化素質,在二次戰後成為臺灣美術的中流砥柱,樹立了偉大藝術家的典範。從他畫筆下的三峽,可以看見他對於家鄉多麼的深情款款。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從日本佐賀縣立美術館借出李梅樹恩師岡田三郎助的兩幅畫作,相互對照。

李梅樹作品《冰果店》,1974年。(李梅樹紀念館提供)李梅樹作品《冰果店》,1974年。(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李梅樹紀念館長李景光透露,父親李梅樹曾說,「真實就是美,畫畫要感動自己,也要感動別人。」李梅樹過世後留下很多畫作,經過他們三兄弟、五姐妹的整理後,決定成立李梅樹紀念館。他表示,「這些畫作不是我們家資產,是要留下來給後代的人,相信在不久將來,這些畫可以當三峽的文化資產留下來。」

李梅樹作品《刺繡》,1914年。(佐賀縣立美術館典藏)李梅樹作品《刺繡》,1914年。(佐賀縣立美術館典藏)

臺灣藝術史學者李欽賢說,李梅樹畫作中的寫實手法呈現彼時臺灣的時代風格,「真實就是生活的道具或是東西」。李梅樹將時代的場景畫得細微傳神,從一般人的造型,以服裝與手勢來提昇臺灣人所嚮往的高貴氣質。李梅樹是最早以臺灣土地與人民為題材的畫家。

李梅樹作品《郊遊》,1948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李梅樹作品《郊遊》,1948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堅持寫實主義 關注臺灣土地與人民

李梅樹在日本學習藝術,策展人薛燕玲表示,當時美術主流強調寫真與著重戶外光表現的外光派,但在戰後50年代以後,非常多藝術家因為政治與社會氛圍影響,還有現代藝術思潮紛紛改變繪畫風格,但他一直堅持寫實主義來關注臺灣這塊土地與人民,對他而言,真實就是關注臺灣風土展現的理念。他的繪畫與臺灣風土、人民休戚與共,建立臺灣本土在地的美麗篇章。

李梅樹作品《玫瑰(一)》,1954年。(李梅樹紀念館提供)李梅樹作品《玫瑰(一)》,1954年。(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李梅樹作品《三峽春曉》,1977年。(李梅樹紀念館提供)李梅樹作品《三峽春曉》,1977年。(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李梅樹是位勤奮且創作豐富的藝術家,從年少時臨摹西洋名家作品、學生時代作品、祖師廟相關作品,到中後期的本土作品等約估計有數千件,包括素描、油畫、水彩、水墨、草圖,以及眾多文獻資料等。李梅樹終其一生始終秉持寫實主義的風格,關注描繪臺灣土地、人民,並在戰後致力實踐油畫本土化,建立自我本土主體意識風格的作品。

李梅樹作品《看畫冊的少女》,1936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李梅樹作品《看畫冊的少女》,1936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選擇李梅樹創作精華,分6項子題、120件作品、包含文獻等共180項,呈現與探討李梅樹創作脈絡、題材與風格特色,貫穿李梅樹美術實踐與社會參與的整體歷程,完整梳理李梅樹的生命軌跡和藝術內涵。展期即日起至2023年3月12日。◇

延伸閱讀
雙棲畫家黃書文 港藝中心80創作展
2021年03月21日 | 3年前
中西合璧 徐瑞珠以書畫怡情養性
2020年12月25日 | 3年前
曾盛俊油畫展 記錄臺灣鄉土文化
2020年12月16日 | 4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