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改場:明年推出條型包種茶類溯源檢測

【記者賴玟茹/臺北報導】

為防範進口茶混充或偽標國產茶販售,農委會近日公告國產茶葉溯源制度,將自明年元旦起正式實施,屆時將以「茶葉中多重元素檢驗方法」檢測。農委會茶葉改良場表示,該方式主要針對球型、半球型烏龍茶類進行檢測,目前也已開發出條型包種茶類的檢測方式,仍待最後進一步驗證後,預計明年就會推出。

農委會農糧署近日公告「指定國產茶葉為應登錄溯源資訊之農產品及其應遵行事項」,明定從112年1月1日起販售國產茶葉,包括茶農、茶商要在茶葉流通、販賣前,依「溯源農糧產品溯源資訊項目及標示方式」規定,登錄溯源資訊及進行標示,即依法標示產地為「臺灣」者,須提供溯源農糧產品條碼(QR Code)、產銷履歷或有機標章等三者其中之一,防範進口茶混充或偽標國產茶販售。

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向《大紀元時報》表示,臺灣茶品質佳,大眾普遍接受度高,但有些進口商藉卻混充進口茶,謊稱為臺灣茶,壓低臺灣茶的價值。政府之前也發現,許多昂貴的臺灣茶實際上遭混充,因此訂定「國產茶」需要明確標示。

有位不願具名的茶商表示,就算是混充茶,但只要臺灣茶比例較進口茶高,如九成臺灣茶混一成越南茶,也能標示為臺灣茶。對此,姚志旺澄清,「不可以」,必須全部都是臺灣茶才能標示臺灣茶,「哪怕只混一點點」,也要依據混茶多寡「誠實標示」產地。

另有茶商直批,這項茶葉溯源可能會直接追溯茶葉產地或茶農,批評此規定違背「商業倫理」。姚志旺說,有些欄位是由茶行自行填寫,且「一般不會寫說我的茶來自哪裡,像是跟A或B茶農買,不會寫的這麼明顯」,他強調,消費者掃QR Code只會顯示茶葉來自哪一家茶行。

新規上路後,將由行政單位稽查,茶改場針對技術面進行檢驗。場長蘇宗振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目前會是用茶葉當中的「茶葉中多重元素檢驗方法」進行檢測,而非市面上的DNA檢驗方式,許多東南亞國家製作的臺灣烏龍茶全部都是臺式烏龍茶,用DNA已無法正確檢出。

「茶葉中多重元素檢驗方法」是分析茶葉中微量元素,依各茶葉產地土壤中所含元素特徵及組成不同,造成茶葉中的元素種類與含量也有各自差異特性。

臺灣茶占比以烏龍茶最多,約六至七成,接著是紅茶及綠茶。 蘇宗振說,臺灣茶以烏龍茶為大宗,因此,「茶葉中多重元素檢驗方法」主要是針對球型、半球型烏龍茶類進行檢測,

另外,目前已開發出條型包種茶類的檢測方式,仍待最後進一步驗證。依據行政程序,明年檢測方式就會推出,紅茶類檢測方式也將陸續推出。

蘇宗振提到,「茶葉中多重元素檢驗方法」已在去年11月5日經食藥署公開建議檢驗方法,等同於國家級檢驗方式,後續也將走相關程序,讓其他國家也認可這項檢驗方式。◇

延伸閱讀
茶改場邀請老師傅親授製茶技藝
2022年02月25日 | 2年前
茶改場建檢驗法 可辨別茶葉產地
2021年12月08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