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影評:戰火無情 有效突顯反戰理念
改編自小說的德國電影《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將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摧殘給予有力刻劃,成為反戰色彩鮮明的作品。
1917年的德國,此時第一戰的戰火仍如火如荼的進行,男主角德國青年保羅受愛國心驅使,對於前往戰場作戰懷抱興奮之情。然而,前線戰火的殘酷,將他的熱誠摧殘殆盡;在克盡軍人職守之餘,能否在戰局對德國日益不利的情況下平安返家。
本片開場後不久,將故事帶往一戰的歐洲西線戰場,將著名的「壕溝戰」特色,給予合理詮釋。電影分鏡能聚焦在一位德軍士兵的行動,其如何頂著敵軍火力艱難前進,營造觀賞性。此後德軍屍體堆積如山的情形,創造震撼效果,體現出戰火無情成為本片的重要面向。
本片跳過新兵訓練的內容,將劇情直接帶到保羅來到前線的戲碼,但能從做到小細節側面突顯德軍的訓練成果。首次面對砲火的戲碼,便是典型例子,電影能藉著保羅等士兵儘管難免緊張,但仍能臨危不亂,顯示德軍的訓練有素。
雖為戰爭片,但劇情不會被作戰戲碼塞滿,而是適時安插較平靜的軍中生活,為電影調節氣氛。許多戲碼亦能有效展現趣味性,例如軍隊的環境陽剛之氣十足,偶然見到女性,甚至有女性身影的海報,亦能讓士兵興奮不已,讓心態的寫實塑造,為作品增添樂趣。
此後保羅參與大規模攻勢,則隨著場面擴大,讓《西線無戰事》的觀賞性升級。過程中也帶來新元素,讓德軍攻入法軍戰壕後的近距離交火、戰壕角落隨時可能隱藏敵軍等,為電影帶來緊張感。
德法士兵對手戲 突顯人性關懷
對於保羅的個人經歷,電影能透過一場坑洞內的情節,為劇情創造特色。該戲碼不僅止於躲避敵軍火力,還包含與一位法軍士兵的交鋒,且藉由同理心等正面美德,將人類之間的殘殺戲碼,逐步導向人性關懷的面向。
除了男主角的軍旅生涯外,較高層級的德法兩國談判,也是《西線無戰事》的故事支線。此類情節能藉著法國嚴苛的和談條件,有力體現德國當時面臨的艱困之局,並藉著是否接受條件,為德國軍政高層創造分歧,使角色對手戲的張力提升。儘管達成停火協議是最終走向,但電影能藉著一位德軍鷹派將領對和談的不滿,為故事埋下不定時炸彈。
隨著敗局已定,德軍士兵普遍把停戰、回家擺在第一位的心態,有力營造軍心士氣普遍低迷的氛圍。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戲碼儘管包含悲情元素,但能在過程中彰顯保羅對軍中同袍的道義,透過無私與不畏艱難的付出,使正面美德綻放光芒,讓作品在正面與負面氛圍中取得一定的平衡。
須與時間賽跑 緊張感大幅提升
就最終高潮而言,此前埋下的鷹派將軍伏筆,便成為推升劇情張力的關鍵鑰匙,軍中長官的不理性決定,讓保羅面臨艱困。該場戲還能活用當日上午11時11分即將停火的重要面向,讓男主角的命運不僅止於與作戰有關,還包含與時間賽跑的元素,成功讓劇情的緊張感升級。最終的走向,則能進一步貼近本片的反戰理念,為作品畫下相當有分量的句點。
以兩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德國視角一向較罕見,《西線無戰事》能有效補強此類面向。本片的故事著力於突顯戰火的殘忍無情,反戰色彩鮮明,有別於美國作品的風格,也讓本片的價值有了基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