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思覺失調患者約14萬人 醫師:前驅期是治療關鍵

高雄市凱旋醫院13日舉行思覺失調症衛教記者會,右2起依序為社區精神科醫師鄭塏達、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記者袁世鋼/攝影)
高雄市凱旋醫院13日舉行思覺失調症衛教記者會,右2起依序為社區精神科醫師鄭塏達、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記者袁世鋼/攝影)

【記者袁世鋼/高雄報導】

臺灣約有14萬人罹患思覺失調症,該病症過去常被誤認為是中邪、發瘋,但高雄市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醫師指出,只要在病程「前驅期」(未達醫學上疾病診斷標準的狀態)及早用藥治療,就能減輕症狀,回歸正常生活。不過,患者中斷治療比率高達56%,若使用長效針劑可有效提升用藥順從度,最重要的是要有穩定的生活。

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表示,思覺失調症是腦中接收到各種訊息卻無法整合的疾病,患者在潛伏期時會出現認知症狀,包含注意力不佳、記性變差、思考能力混亂等,也常會出現突然間感到緊張、困惑等情感症狀,若進一步發生失眠、多疑等症狀,病程就進入了前驅期。

思覺失調症過去被稱為早發性失智症,每發作一次都會造成腦功能損傷。徐淑婷說,若長期發展下去會產生負性症狀,患者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情緒、辨識他人的情緒,甚至會讓人覺得他很懶惰,但事實上動機缺乏也是症狀之一。最後會演變成活性症狀,常常感覺聽到被人辱罵的聲音、覺得被國安局跟蹤,產生讓別人感覺邏輯不通的想法,因而對生活造成困擾。

徐淑婷指出,第一次出現症狀後,在兩年內轉變為思覺失調症的比率約為25%,這段時間也是治療的黃金期。不過,思覺失調症治療中斷的比率高達56%,是憂鬱症、躁鬱症等難治療的重大精神疾病之最,出院後6個月能按時吃藥者僅約40%,中斷吃藥的時間越長,急性復發與再住院率也越高,「我們都以為他們故意不吃藥,但病識感不佳其實是他的症狀」。

至於罹病原因,徐淑婷表示,目前仍不清楚,只知道是神經發展疾病。她以輪胎譬喻,早期還沒使用時看不出來裂縫,隨著使用時間增加、壓力漸增時,裂縫就會出現,通常會在國中、高中階段或更晚期才發現;如果能改變環境就能避免病情惡化,接受治療的患者不僅能做家事,也能幫忙打掃公園,甚至可以外出就業,對社會做出貢獻。

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醫師鄭塏達表示,長效針劑可達到規律用藥的效果,不僅能穩定病況、改善生活品質,也能減輕家庭照護壓力,降低照護衝突,更能減少社會醫療支出,為社會做出貢獻。相較於口服用藥,使用長效針劑患者的急診使用率以及兩年後的死亡率皆降低四成,住院率與半年內再住院率也都減少六成。◇

延伸閱讀
屏東挖眼嫌 裁定續押居民鬆口氣
2022年03月01日 | 2年前
監護處分修法 民團:勿倉促通過
2021年10月06日 | 3年前
親密家人過世 該怎麼度過?
2021年07月09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