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秀山張家古厝 阿餆姆傳奇故事

大雅阿餆姆在秀山農村搭建了一座閩式的三合院。(攝影/鄧玫玲)
大雅阿餆姆在秀山農村搭建了一座閩式的三合院。(攝影/鄧玫玲)

文/記者鄧玫玲

臺中大雅秀山有一座知名的歷史建築「張家古厝」。這座古樸的閩南式三合院,因是在民國40年建造完成,並不是歷史悠久的百年古蹟建築,但是卻有著阿餆姆的故事流芳百世。

阿餆姆的故事,讓人們懷想著在那個艱困生活的年代,一名平凡的農家婦女靠著手作米粿的營生致富,最終成為秀山農村裡的大地主。

大雅人只知阿餆姆 不識阿餆伯

內政部古蹟解說導覽老師紀天文表示,傳奇故事的主角阿餆姆,本名張李餆(一ㄠˊ),嫁給秀山村的張樹木,生養了10個孩子,8個男生2個女生,丈夫是大雅永興宮的委員。然而,大雅人都只認識阿餆姆,很少人知道阿餆伯,因為秀山人總是看到阿餆姆,在農地裡領著一群人在工作,她是在地打工族群的領頭人,鄉里人都叫她「阿頭」。

內政部古蹟解說導覽老師紀天文,在老人長青學苑講述張家古宅的傳奇故事。(攝影/賴瑞)內政部古蹟解說導覽老師紀天文,在老人長青學苑講述張家古宅的傳奇故事。(攝影/賴瑞)

紀天文說,後來領著作農事的阿餆姆,又領著鄉人做起米粿來,尤其是逢年過節要供應民眾大量的年糕、發糕、紅龜粿、草仔粿(鼠殼粿),平日裡也要做很多菜頭粿、芋粿。

張家後代子孫張坤地(左)仍住在張家古厝中,為來參訪的客人作導覽解說。(攝影/鄧玫玲)張家後代子孫張坤地(左)仍住在張家古厝中,為來參訪的客人作導覽解說。(攝影/鄧玫玲)

紀天文強調,阿餆姆做起這項手工米粿事業,可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必須請左右鄰舍來幫忙。因為作米粿可是個非常繁瑣的工作,要在前一晚把生米浸泡在水中,還要準備各種口味的內餡。像紅龜粿的紅豆內餡,必須先把紅豆煮到糜爛再搗成紅豆泥,草仔粿的內餡,則要把蘿蔔乾細絲炒香備用,最麻煩的就是年糕了,要把浸泡好的糯米磨成米漿,再用布袋包好用扁擔或石頭重壓,壓出水分的米糰再加入砂糖充分攪拌搓揉。紀天文說,在沒有機器可以取代的那個年代,真可說是工程浩大,需要很多很多幫忙人手。

米粿王國 手作各式點心

後來米粿的製作量越來越大,需要的人手越來越多,必需僱用越來越多的人,最後阿餆姆的幾個媳婦也都加入工作,成為一個專業的米粿王國。

紀天文說,這個越來越蓬勃發展的米粿王國,在住家周邊種滿了香蕉樹,不是要做香蕉米粿,而是要需要很多香蕉葉。香蕉葉和米粿可是不能分割的,討喜的紅龜粿、祭拜的草仔粿、芋粿都需要香蕉葉片來做襯墊。因為米粿少不了香蕉啊!所以米粿王國裡種得最多的果樹,就是香蕉樹了。

 張家古厝的出入口設立在龍邊,方圓十里不建屋。(攝影/鄧玫玲) 張家古厝的出入口設立在龍邊,方圓十里不建屋。(攝影/鄧玫玲)
臺中大雅秀山知名的歷史建築「張家古厝」。(攝影/鄧玫玲)臺中大雅秀山知名的歷史建築「張家古厝」。(攝影/鄧玫玲)

除了香蕉樹,紀天文說,米粿王國方圓十里內都是綠油油的稻田,一畝又一畝的稻禾種的都是製作米粿必需的食材,包括蓬萊米、在來米、糯米等不同品種的稻米,把米粿王國打造成遼闊無邊的稻禾世界。而阿餆姆當時的米粿的事業,可說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從米粿事業 終成農村大地主

然而,米粿王國的女王卻過著非常勞苦的生活。阿餆姆每天要忙到半夜才能休息,才躺下睡不到幾小時,清晨2時就要起床開始所有作粿的工作。紀天文感嘆的說,「當時阿餆姆總是覺得,才剛躺下去淺睡幾分鐘又要起來工作。」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阿餆姆做出成千上萬的米粿,讓她累積無數的財富,而且都是看得到的現金。紀天文說,「因為買賣米粿的生意都是現金交易,可說是日日見財,而當時的農家人身上最缺乏的就是現金,因此阿餆姆賺得的現金,為她帶來龐大的土地所有權。」

大雅秀山張家古厝中到處可見栽種的巨大盆栽。(攝影/鄧玫玲)大雅秀山張家古厝中到處可見栽種的巨大盆栽。(攝影/鄧玫玲)

由現金變換成土地,對阿餆姆來說毫不費力。紀天文解釋說,那是因為向她借錢的農家,都有自己種植稻作的土地,缺少現金花用時,很多人就找她借錢。不識字的阿餆姆可是理財高手,把借錢的帳冊整理得有條有理。慢慢累積成大面積的土地,阿餆姆從一個作粿的老闆娘,最終成為當地的大地主。

閩式三合院 凝聚散居的家族

擁有大片土地的阿餆姆,在秀山農村搭建了一座閩式的三合院,為了要讓全家族的人都居住在一起。房舍由正廳向左右各延伸三間護龍,一字排開的黑瓦白牆屋宇,在鄉野田間成為醒目的建築群。

阿餆姆在秀山農村搭建了一座閩式的三合院,為了要讓全家族的人都居住在一起?(攝影/鄧玫玲)阿餆姆在秀山農村搭建了一座閩式的三合院,為了要讓全家族的人都居住在一起。(攝影/鄧玫玲)

直到現在,後代子孫都非常盡心的維護著這座宅院。雖然建造時臺灣的物資缺乏,只能以竹、木材、土角建造,白土角建牆搭蓋黑屋瓦,正廳屋頂覆蓋著菅芒草,以竹管為梁柱,雖不是雕龍畫棟的豪宅,卻充滿樸實親和的質感。

張家古厝一字排開的黑瓦白牆屋宇,在鄉野田間成為醒目的建築。(攝影/鄧玫玲)張家古厝一字排開的黑瓦白牆屋宇,在鄉野田間成為醒目的建築。(攝影/鄧玫玲)

仍居住在古厝裡的張家人表示,如今很多族人雖然散居各處,但仍有六、七位老年長輩居住在裡面,張家的族人們都感念先人在那困苦的年代,為眾子女規劃此宅院。因為無論年代如何久遠,老宅都能凝聚家族的情感,成為張家族人堅定不移的精神堡壘。◇

延伸閱讀
300年紅毛井 歷史風華再現
2022年07月28日 | 2年前
港務局淡水宿舍 河岸遊憩新景點
2021年12月10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