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頻傳 專家提民眾應「省水」
極端氣候事件頻傳,近日巴基斯坦、中國皆傳出水、旱災情,面對天氣改變劇烈,民眾應改變何種觀念及因應,專家建議,需改變水資源與颱風侵台畫上等號的觀念,也就是颱風沒來,就有可能缺水,目前評估整個大環境仍為多雨情況,另相較於在家儲水,民眾更應關注如何「節水」議題,像是減少用水或改採省水裝置等,簡單來講,就是一個「省」的概念,其實就可以了。
極端氣候下,各地天氣出現異常,中國近日有多達14個省分及自治區正處於史上最嚴重的高溫乾旱,包括全國最重要的水電大省四川,都因缺水、鬧電荒而被迫限電。
反觀台灣也有類似狀況,今年夏天氣溫高、雨量少 ,就好比一顆「熱番薯」,據中央氣象局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和1991年至2020年7月的平均溫度29度相比,今年7月均溫達29.5度,為歷史第7高;另外7月歷年氣候平均最高溫為33度,今年則達到33.3度,其中板橋站、玉山站7月平均最高溫分別為39.4度、19.2度,兩者都破紀錄。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從溫度部分來看,台灣溫度也跟全世界一樣,一直快速上升,也開始出現氣溫超過40度情形,以前很少,但以後會越來越嚴重,會對未來整體影響多大,仍待進一步觀察。
許晃雄說,目前國內有研究發現,未來春季,台灣北部雨量會減少,春季乾旱會比現在嚴重,春季是春耕重要的季節,但台灣就曾在2020年、2021年陷入乾旱危機,雖不完全是氣候變遷所造成,能夠看出水資源重要性,另從國內近期研究發現,不只是台灣春季雨量減少,整個東亞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及台灣,未來春季雨量其實都會有減少趨勢。
極端氣候下 氣候、防災韌性需提升
許晃雄表示,從水資源來看,這樣大範圍影響,都要長期規劃,此外,未來颱風也可能減少,但從研究發現,颱風降雨強度可能會較強、雨量較多,整體雨量不會減少,但土石流、水災崩落發生率可能會增加,「氣候韌性、防災韌性需要提升」,必須能夠耐得住災害,以因應水資源缺乏,或豪大雨情形發生。
颱風每年都會帶來豐沛雨量,挹注水資源,但截至今年8月底,台灣均尚未發布颱風警報,創下史上最晚發布颱風警報的一年,不過就在中秋節前後,連續兩個軒嵐諾、梅花颱風,其外圍環流帶來充沛水氣,為水庫帶來大量降雨,北部水庫蓄水量提升。
颱風侵台與否 未必影響水資源供應
談到極端氣候下,台灣民眾觀念上有哪些需要調整?許晃雄說,簡單來說,要改變水資源與颱風侵台畫上等號的觀念,也就是颱風沒來,就有可能缺水,像去年、今年台灣颱風沒有直接侵台,若這幾個颱風直接侵台,造成影響會很大,兩年多前颱風沒來,就遇到缺水問題,但即便一直講颱風不來,台灣未必一定會缺水,評估目前整個大環境還是有多雨情況。
許晃雄坦言,今年颱風確實較為「怪異」,都發生在台灣東邊或高緯度地區,接著直接往北前進,這與大範圍環流異常有關,台灣這兩年「我覺得蠻幸運的」,水也只是多到夠用,沒有到缺乏,這也代表著,「對水資源管理、自然災害的應變,不管如何都需要更加強化。」
面對隨時可能缺水問題,民眾平時是否就應常儲水?許晃雄說,一般民眾在家儲水,可能相對困難,因無法存一大桶水在家,「沒用也等同浪費水」,而是應關注如何「節水」,除減少用水外,或採用省水裝置等,簡單來講,就是「省」的概念,這樣其實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