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晶片夢碎 專家:用錯方法

圖為中芯國際的工廠。(中央社)
圖為中芯國際的工廠。(中央社)

【記者賴意晴/編譯】

隨著美國《晶片法案》正式上路,華府將為美國半導體生產挹注超過520億美元(約新臺幣1.5兆元)的資金;中共當局近期也盤點20年來對半導體業的投入成果,結果是燒了大把資金,但大致上仍未能達標。外媒專欄作家分析,美、中確實有想追趕臺灣及韓國的企圖心,但必須當心資金浪費和目標設定錯誤的問題。

今年7月以來,中國半導體界掀起了巨浪,包含晶片業大老路軍、丁文武在內,至少已有6名和中國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家大基金)相關的業界高層被查。

彭博社日前報導指出,儘管國家大基金帶動了上兆人民幣的投資,但並未製造出國產替代的晶片和材料。中國海關資料顯示,去年中國進口了4千億美元的晶片,約為全球的三分之二。

中國半導體產業雖獲國家大量投資,晶片技術卻未有顯著突破,無法提高抵禦美國制裁的能力,中共領導層對於投入數百億美元,結果卻開發不出剔除美國零組件的半導體,感到懊惱與憤怒。進一步調查後發現,許多投資成效不彰,因此引發對半導體業的整頓。

彭博觀點(Bloomberg Opinion)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8月10日文章指出,中共未能實現其半導體目標,而負責達標的人正被究責,北京不會為了虧錢而心痛,它願意燒錢,問題在於其目標未獲得應有的進展。

高燦鳴直指,那些只撿對岸成就看的人,忽略了其餘的事,例如中芯國際最近引發關注,因產業調查機構TechInsights表示:「中芯國際已能製造出小到足以被認為是7奈米的產品。」

中國的晶片啦啦隊認為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突破,使這家上海公司的實力更趨近臺灣的台積電和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對此,高燦鳴直言:「其實並沒有。」

無證據顯示 中芯具高良率或量產能力

文章指出,中芯國際做的顯然是一種用於比特幣挖礦的晶片,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它具有高良率或是有量產這些晶片的實力。

高燦鳴寫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任何初出茅廬的廚師試做舒芙蕾,總能端出一些不錯的樣品,不過要聲稱能掌握技術,必須是幾乎每次都能成功(良率),並能持續且大規模地做到(量產)。」相比之下,台積電和三星四年前已開始量產7奈米晶片。中芯國際買不到西方的晶片製造設備,要如何做到確保良率的量產,仍存在問題。

北京當局和眾多中國基金花20年和1千多億美元,期望其晶片業不僅能迎頭趕上他國,還要能技術獨立。不過,單一例證就顯示,目前中國業界擁有其他人幾年前就有的晶片,與中共目標相差很遠。

紫光未讓中國減少對外國技術依賴

高燦鳴也提及紫光集團,直指該公司沒有讓中共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他說明,已遭調查的原紫光董事長趙偉國,最重要舉措之一是以26億美元收購當地老牌企業,包括積體電路(IC)設計業者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趙偉國想與美國威騰電子(WD)成立合資事業,但遭華府否決。

但紫光對長江存儲的支持,確實讓該公司在全球記憶體晶片廠的排名緩慢上升,但記憶體晶片是相當於文件櫃、只儲存訊息的商品,不執行運算。如果中共想要的是能夠統合人工智慧(AI)或引導飛彈的半導體,目前仍是力有未逮。

文章指出,這是中共自己造成的問題,光靠錢不足以為成為半導體領導者。如果真是那樣,那麼英特爾(Intel)和阿聯酋支持的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會更厲害。

另一方面,高燦鳴說,美、中都必須了解,不僅要開發自己的技術,還要在同行之間建立互信,以便自由合作。台積電和三星成為領導者都不是靠單打獨鬥,兩家公司都高度依賴設備、軟體和材料供應商,多來自美國、日本和歐洲。

高燦鳴最後表示,如果中共的目標是增強實力以及與全世界隔絕,那麼前者必定失敗,後者鐵定成功;而美國如果抱持類似心態,支出數十億美元之後,有可能也只是重蹈覆轍。


延伸閱讀
中共國資委 7天內5人被查
2022年08月12日 | 2年前
清零傷感情 陸年輕人不想生
2022年08月11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