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法增經濟間諜罪 最重關12年罰1億
為保護臺灣科技研究成果,立法院院會20日三讀修正通過《國家安全法》修正案,新增「經濟間諜罪」,若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洩漏給外國、中港澳或境外敵對勢力,最重可關12年、罰1億元,未遂者也罰;若所得利益超過罰金,罰金可以2倍至10倍範圍內酌量加重。
《國家安全法》三讀條文明定,任何人不得為外國、中港澳、境外敵對勢力或其所設立或實質控制的各類組織、機構、團體或其派遣之人,為侵害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的行為。違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5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罰金。
同樣刑責級距的「經濟間諜犯行」分為三種:第一,知悉或持有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營業祕密,未經授權或逾越授權範圍而重製、使用或洩漏該營業祕密;第二,持有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營業祕密,經所有人告知應刪除、銷毀後,不刪除、銷毀或隱匿該營業祕密;第三,明知他人知悉或持有的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營業祕密有上述情形,而取得、使用或洩漏。
另外,本次修法也增訂「營業祕密之域外使用罪」,任何人也不得意圖在外國、中港澳,使用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的營業祕密,違者可處3年以上、10年以下徒刑,可併科500萬元以上、5千萬元以下罰金,未遂犯也會罰。
三讀條文也明定,軍公教及公營機關人員,不論現職或退休,若犯上述罪行,喪失其請領退休給與的權利;已支領者,應追繳之。
罰金上限 可視不法利益彈性調整
由於營業祕密可能涉及龐大商業利益,三讀條文規範,訂罰金上限得視不法利益進行彈性調整。如犯罪行為人所得利益超過罰金最多額,得於所得利益的2倍至10倍範圍內酌量加重。
為避免法案審理曠日費時,新法也依案件類型規劃分流審理。有關經濟間諜案件,第一審管轄權屬於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不涉營業祕密、替中共或境外敵對勢力發展組織罪之案件,第一審管轄權則屬於高等法院。藉此速審速結,維護國安並保障整體經濟發展命脈。
另外,雖然現行國防軍事工程業務的採購契約,已明定限制中國產製,但仍發生廠商以中國產製贗品交貨情事。本次修法增訂「禁止採購條款」,對用於軍事工程、財物或勞務採購,若知悉是中國或境外敵對勢力製造而交付,最重關7年、罰3千萬元。
若知悉的是不實軍用武器、彈藥、作戰物資,最重關10年、罰5千萬元。若犯罪所得超過罰金最多額,得以所得利益的2倍至10倍範圍內酌量加重。
此外,本次修法也明定,法院為審理違反《國安法》的犯罪案件,得設立專業法庭或指定專股辦理。
立委:防經濟間諜 前進一大步
對此,立委趙天麟在三讀後表示,本次修法通過後,臺灣在防堵經濟間諜、保護國家核心產業關鍵技術上前進一大步,成為國際乾淨供應鏈的模範生。他呼籲,包括美國在內的理念相近國家,臺灣已是保護商業祕密的先進國家,期盼印太經濟框架(IPEF)盡速納入臺灣。
立委李德維說,當代的國安概念不限於軍事,而是擴及於經濟發展與產業競爭力;保障國安非常重要,也要勿枉勿縱,希望檢調機構人員能頂住上級壓力,不能以國安為由無限上綱,讓情治司法人員踐踏人權、陷人於罪。
立委張其祿說,這次修法是希望遏止境外勢力利用不正當方式,竊取足以影響臺灣產業競爭力及核心的技術;不過,未來對於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的定義或檢核,以及政府部門如何平衡國安與產業發展,相關主管機關要審慎評估。
立委邱顯智則說,期待修法後讓行政機關獲得新的法律工具,能更有效進行查緝,但要注意的是,關鍵技術認定的要件或程序,及新設的國安專庭與法定法官原則間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