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世界地球日 環團籲提減塑對策

環團22日召開記者會公布「致蔡英文總統建言書」提出建言高達56案創歷史新高,顯示環境問題更嚴峻。(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提供)
環團22日召開記者會公布「致蔡英文總統建言書」提出建言高達56案創歷史新高,顯示環境問題更嚴峻。(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提供)

【記者徐翠玲/臺北報導】

4月22日是地球日,環團召開記者會公布「致蔡英文總統建言書」提出建言,包括聯合國將制定《全球塑膠公約》,恐衝擊臺灣塑膠業,建議以2024年塑膠生產總量為上限,逐年減量,以及在2025年之前運作碳交易跟國際接軌等。環團強調,今年建言高達56案創歷史新高,顯示環境問題更嚴峻。

全球每年生產4億噸塑膠,其中每年至少1,100 萬噸塑膠流入海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祕書長孫秀如指出,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3月通過決議,2024年之前完成具法律效益的《全球塑膠公約》,限制新的塑膠產品產生,台灣的產業如何面對這項衝擊?建議以2024年塑膠生產總量為上限,2025年之後逐年減量。

孫秀如提到,廢棄物必須從前端管控而不是後端去化,台灣急需採取廢棄物總量管制機制,也應重新審視《廢棄物清理法》、《資源回收再利用法》,推動《資源永續管理法》立法,希望中央出來面對垃圾問題,不能只視為地方政府的事情。

關於2050淨零碳排、能源與產業轉型,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執行委員劉志堅建議,包括應於完成《氣候因應變遷法》修法1年內,實施碳定價及徵收,並在2025年之前運作碳交易跟國際接軌;應明定減碳目標,2025年減碳不少於10%、2030年減碳不少於30%;2040年禁售燃油車、對能效很差的第6、7級建築,2035年不發與執照;積極推動再生能源,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30%、地熱發電達500MW;應積極掌握自然碳匯,趕快建立認證系統,以每年400萬噸或500萬噸發展自然碳匯,到2030年累計達50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說,目前能源政策以天然氣發電作為替代能源,但天然氣也是高碳排化石燃料。而政府能源轉型只規劃到2025年,在倉促能源轉型下,以犧牲海洋環境作為代價興建天然氣接收站,除三接外,四接、五接分別在基隆外木山、台中外港進行當中,另外還規劃六接至八接,到底台灣需要多少天然氣發電?經濟部能源局應針對減碳目標,重新盤點未來10至30年間天然氣供需路徑,及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擴建、退場時程規劃。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表示,氣候變遷造成水缺少。2021年面臨百年大旱,一直抽地下水,更導地下水減少甚至乾旱、地層下陷,可是工業用水繼續增加,地下水不夠,也將汙水排放地下水層汙染地下水,森林可保護水資源與過濾水質,呼籲別再讓森林消失了。此外,地下水用水大戶也應該公告、確保自來水耗水費如期開徵、未來地下水比照自來水的耗水費,訂出開徵辦法及日出條款。

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指出,區段徵收源自19世紀歐洲,因為侵害人民財產權,20世紀初很多國家已廢止,但21世紀的台灣還是大量使用區段徵收如社子島,來掠奪人民的土地。區段徵收假借合作開發的名義強迫人民參加,政府永遠跟人民談安置與補償,既然是合作開發,老百姓有說不的權益,強烈建議政府應該廢除區段徵收,終止土地掠奪及家園迫遷。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提到,環團2004年地球日(4月22日)開始舉辦全國NGOs環境會議,19年來歷任總統從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都會跟環團見面聽取建言,今年因疫情嚴峻取消,但環境問題更加嚴重,今年建言高達56案創歷史新高,核心議題包含終止土地掠奪、慎推能源轉型、制定合理水價、管控清廢棄物等,希望府方盡早安排與總統見面,讓環團所關注議題能展開溝通對話。

延伸閱讀
俄用能源、黃金 確立盧布價值
2022年04月17日 | 2年前
翻轉廢棄鳳梨莖葉 環保也吸睛
2022年03月21日 | 2年前
推能源自給 英擬建8核反應爐
2022年04月08日 | 2年前
制裁俄國 分析:西方已到極限
2022年04月07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