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啟用智慧新農中心 藉AI診治作物
中興大學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24日正式啟動,整合全臺AI(人工智慧)與農牧研發能量,上游收集資料建立大數據,下游可利用智慧型手機等可攜式檢測,找到病源身分證,由植物醫生專家開處方治療,目前鎖定水稻、蘭花及畜牧三大類。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植物醫師法若通過,未來臺灣或新南向農業狀況,均可透過AI遠距診斷。
興大校長薛富盛、陳吉仲、農試所所長林學詩等人,出席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發中心啟用典禮。該發展中心由興大副校長林俊良帶領跨域團隊成立,將AI導入農業生產,目標達到節能、減碳、省工、永續。重點項目包括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等四大面向,並聚焦在水稻、畜牧及蘭花,透過蒐集大數據,建立資料庫。
興大工學院副院長張健忠指出,研發中心蒐集各種資料建立大數據,如發現蘭花病毒就給一個身分證、判讀什麼病,再進資料庫建立大數據,未來蘭花若出現病徵,就可透過AI揪出症狀、對症下藥。
另一方面農民也可利用智慧型手機,加入LINE平臺上的「水稻小幫手」,再將水稻拍照上傳,透過大數據資料庫的圖片進行判讀,即可協助判定水稻含水量、依據氣象資料建議幾天後可收割、預計稻米價格等。
張建忠說,興大開發的快篩檢測系統,以往檢測耗費3天,現在運用可攜式智慧農業檢測系統到田間,3分鐘內可快速檢測農藥、藥物、蘭花病毒,適用於高經濟作物檢測。
薛富盛指出,針對農業領域因應環境變遷的AI技術開發,先鎖定「新南向」示範應用場域,實際解決農牧產業重大議題與挑戰,期望臺灣成為亞太地區智慧農業指標國。
陳吉仲表示,農委會全力支援與補助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他也透露立法院下個會期將討論「植物醫師法」,如順利通過,未來全臺或新南向,甚至世界各地的農業問題,均可透過AI技術呈現第一線狀況,由醫師專家診斷治病,成本可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