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睡眠難搞定? 臨床心理師給爸媽的話
【編者按】「為何寶寶睡眠這麼難搞定?」新手父母都曾經歷:百般哄哭鬧的寶貝入睡,始終無法成功而瀕臨抓狂。為了掃除父母的焦慮和迷惘,針對零到三個月大的新生兒,臨床心理師談嬰兒睡眠特色和睡眠發展,並提供安撫策略。
零到三個月睡眠特色:充滿做夢與無限可能
這個階段的睡眠特色是「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Melatonin)尚未形成。大部分嬰兒在六週大時,松果體成熟以後,才會開始有褪黑激素的荷爾蒙,但濃度很低。此時期的新生兒是有可能分不清晝夜的,爸媽不用太擔心,從第六週開始到約莫三個月大時,晚上的褪黑激素才會開始慢慢增加。
解說褪黑激素之前,先聊一下什麼是生理時鐘。一般來說,我們都需要按照「外在時鐘」的具體時間提醒,才知道該睡覺、上班、上學,或是該吃飯了,但新生兒還不知道外在時鐘,怎麼判斷何時該睡覺或吃飯呢?
當然,新生兒可以依靠的「外在時鐘」初期會是「人體時鐘」,由爸媽來提醒新生兒。不過慢慢的,新生兒會開始出現人類另一個更重要的「內在時鐘」,就是內建於體內,告知我們什麼時候該睡覺、什麼時候該清醒的「日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
「內在時鐘」和日夜節律有關,也和「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息息相關。褪黑激素是一種由松果體生成的荷爾蒙,人在入睡前便會開始出現褪黑激素,並在半夜達到高峰,再於早晨醒來時下降。體內的褪黑激素濃度曲線,反映了個體的「睡醒循環」。
隨著褪黑激素逐漸形成,新生兒的睡眠開始逐漸穩定。但在剛開始時,褪黑激素不見得是在該睡覺的夜晚出現,所以爸媽得幫忙新生兒形成「晚上睡著時有褪黑激素,白天醒著時沒有褪黑激素」的規律,怎麼做呢?
首先,建立白天(光亮與活動)和夜晚(黑暗與安靜)的區隔。在早上接受足夠的太陽光線照射,藉此調整體內的褪黑激素,可協助將生理時鐘固定在二十四小時週期,睡眠將更加平穩和良好。
為什麼可以透過太陽光線來調整及穩定生理時鐘呢?
因為光線會先經由眼睛的瞳孔,抵達眼睛後方的視網膜,再傳送光線訊息到位於大腦下視丘的神經核,再經交感神經而傳至松果體,並啟動大腦後續連鎖反應,像是透過光線提醒大腦,已經天亮囉,該起來囉!接下來就會抑制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結束睡眠,等於開始啟動一天!
可以在白天多照光及太陽,幫助新生兒知道現在是白天,也可以在白天多活動,並減少睡眠長度;到了傍晚,尤其是睡前,則調暗燈光,有助於形成關燈就是要睡覺的連結。
此外,若是日後要開始穩定小孩的生理時鐘,每一段的睡眠時間要逐漸固定下來,特別是早上的起床時間。
換言之,新生兒六週大後,大腦才開始準備有褪黑激素,在那之前寶寶都搞不清楚日夜,整天哭鬧或是整天睡,自己是無敵中心,媽媽是萬能的,這些統統都成了合理的循環。
從第六週起到約莫三個月大時,晚上的褪黑激素才會慢慢增加,日夜的區分才開始穩定下來。一般來說,這個階段的新生兒有夜眠拉長至五、六個小時以上的規律性,總睡眠時數約為十五~十九個小時。
對大人來說,擁有好的睡眠長度及有品質的睡眠很重要,就像充電,睡眠提供了我們的身體各種復原機制。對新生兒來說更是如此,優質的「安靜睡眠」(quiet sleep)可再細分為淺睡眠期及深睡眠期,能讓新生兒分泌充沛的成長荷爾蒙,相對應於長大後的「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活動睡眠期」(active sleep)又稱做夢睡眠,則能讓新生兒的大腦更進階發展,相對應於長大後的「快速動眼睡眠」階段。
新生兒睡覺時的做夢比重很高。剛出生的新生兒有50%以上的睡眠時間在做夢,三個月大時則有40%,均比成人來得高(成人約為20%),這和新生兒的腦部正在快速成長發育有關。
人在做夢時,代表大腦正在整理、反芻、歸檔及活化白天或清醒時接收到的一切外在資訊,尤其是愈小的新生兒,每天睜開眼看到的、接觸到的,都是全新的人、事與物,更是需要非常多做夢睡眠,才能處理這些白天的記憶、情緒與認知,因此,良好的睡眠加上足夠的做夢都有助於新生兒的學習。
【給爸媽的悄悄話】新生兒到底在哭什麼?
新生兒哭鬧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前談到因為驚嚇反射而嚇醒哭鬧之外,也要考量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此階段常見的不舒服原因有:尿布溼了、太熱或太冷、喝太飽而肚子不適、吃不夠而哭鬧、溼疹和被蚊蟲叮咬的不適等,都有可能讓新生兒睡得不安穩。
爸媽可以怎麼做呢?
1. 暫時停一下,冷靜陪伴
新生兒哭泣經常連結許多原因,像是疲累、肚子餓、想要你的注意、身體不舒服等,新生兒哭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也不等於你照顧得不好,別急著塞奶嘴或抱著四處走動,而沒有回應他們的需求。你可以試著暫停一下,觀察他們為什麼哭泣,猜測他們的需求,並給予適切的回應。
2. 新生兒不會說,但你很會猜
此階段的新生兒可能沒有語音,又或者只有一些語音,為了多了解他們,你可以多猜測他們的感覺。
比如新生兒在哭,但你不知道原因,這時就可以開始猜了。請留意,猜測時要避免宛如連珠炮,好比一口氣講完「寶貝你肚子餓餓嗎?還是累累?還是布布溼了?」他們會不知道該回應哪一句話。你可以用很簡單的疊字或詞彙說出猜測,而且一次只說一個就好,如「喔,寶貝累累嗎?」
3. 細膩如偵探,就能猜得準
若把爸媽比擬為偵探,可是一點也不誇張!當你依據新生兒的狀況,講出自己的猜測之後,要進一步一邊提供照護,一邊觀察寶寶的表情與反應。
例如新生兒在哭,你猜測「寶貝累累嗎?」再適當給予安撫的言語與動作,也許是唱一首他熟悉的搖籃曲,或是抱著他、輕撫或輕拍他。增加肌膚接觸的機會能帶來安全舒適的感受,也可以在寶寶哭泣時協助安穩他們的情緒。此時,若是新生兒的表情有了變化,哭聲變小,甚至進入夢鄉,就代表你猜對了!
如果猜錯了(幾乎大部分的照顧者不會一試就中)也別太氣餒,我們當個「夠好」的照顧者就足夠了,允許自己有猜錯的空間,同樣會愈猜愈準喔!
——摘編自《0-6歲好眠全指南:搞定小孩子,爸媽好日子》,(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