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醫談養生】米的養生作用

米飯入胃,由脾胃磨化,變成精氣,補脾陽養胃陰,因而培土;精氣上升助陽,其精氣下降滋陰,陰陽氤氳於中,稱為和中;因此米是「萬能補虛藥」,真是名副其實。 (123RF)
米飯入胃,由脾胃磨化,變成精氣,補脾陽養胃陰,因而培土;精氣上升助陽,其精氣下降滋陰,陰陽氤氳於中,稱為和中;因此米是「萬能補虛藥」,真是名副其實。 (123RF)

文/鄧正梁(濟德中醫診所院長)

米為禾本科植物,稻的種仁,味甘微寒,入脾、胃經,功能補肺脾、益腸胃,益氣、止煩、止渴、止瀉。 

平時煮飯的米,比較修長的,稱之為「秈米」。圓米、珍珠米、東北大米都屬於粳米,黏稠性較強,適合煮粥。粳米和秈米差別不大,但粳米煮粥更加黏稠,秈米較香硬耐飢。 

一般而言,米能養氣益血、生津填髓、和五臟壯筋骨,培土和中。米飯入胃,由脾胃磨化,變成精氣,補脾陽養胃陰,因而培土;精氣上升助陽,其精氣下降滋陰,陰陽氤氳於中,稱為和中;因此米是「萬能補虛藥」,真是名副其實。 

《得配本草》:「得天下中和之氣,同造化生育之功。」王孟英的《隨時居飲食譜》:「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但許多現代人卻在抵制米飯,把各種保健品當成寶貝,實在有些捨本逐末。 

米湯也是治療虛證的食療佳品,米粥最上一層粥油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能,有很好的補養作用。 

糯稻脫殼的米在中國南方稱為糯米,而北方則多稱為江米,是粽、八寶粥、各式甜品的主要原料。糯米也是釀造醪糟(甜米酒)的主要原料。湯圓、元宵、粽子、筒仔米糕、鹹米糕、糯米腸、糯米糍……等都是糯米做的可口小吃。糯米亦可用做建材,糯米砂漿也是中國傳統建築中使用的砂漿。糯米同樣可以補中益氣、健脾止瀉,緩解脾胃虛寒、消渴尿多、自汗等症狀。用糯米製成的酒,可滋補強身。 

糙米是稻米脫殼後保留了粗糙外層的米,顏色較精製白米深,組成包括:米糠、胚乳、胚芽三部分,日本稱為玄米,英文稱為brown rice。糙米口感較硬,對很多人來說味道不如白米,烹調也需時較久。糙米比白米更富有維他命、礦物質與膳食纖維。糙米可製成糙米茶飲用,日本稱為「玄米茶」。 

紫米,又稱黑米,在中國古代也被稱之為「禁米」,因為一般情況下,只有上層社會的人才可以吃得起。中醫認為黑色入腎,常吃紫米可以滋陰補腎。 

薏米,又稱薏仁、苡米,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薏米營養豐富,含有薏苡仁油、薏苡仁酯、固醇、胺基酸、精胺酸等多種胺基酸成分和維生素B1、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薏米利水滲溼,健脾,除痹,清熱排膿。《本草綱目》:「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勝水除溼,故泄瀉、水腫用之。」薏米煎劑對癌細胞有一定抑制作用。 

小米,又稱為「粟」。亦稱稷,耐旱,缺乏灌溉亦能生。在臺灣原生種小米,種植於山區,為臺灣原住民早期主食。小米營養豐富,蛋白質、脂肪、熱量、硫胺素和維生素E等含量均高於大米,小米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有「代參湯」之美稱。小米健脾和胃、補益虛損、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主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消渴、泄瀉等症。體質虛寒者不宜食用。◇

延伸閱讀
家裡必備食物 耐放又增強免疫力
2021年05月23日 | 3年前
阿嬤的古早美膚祕方
2020年06月29日 | 4年前
媽媽做假手放背上 嬰兒馬上不哭
2019年01月24日 | 5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