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院打造城市「數位分身」 提升減災救災實力
為強化城市防救災能量,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研院國震中心)打造出領先國際的「5D智慧城市防救災平台」。有別於過去3D城市立體圖、搭配地震波隨時間變化的4D圖,此平台將可即時顯示建築物的損壞情形,更有利災前預防及災後應變。
國研院國震中心研究員王仁佐說明,3D圖是一般常見的城市立體圖,4D圖則搭配顯示地震波隨時間的變化,而「5D智慧城市防救災平台」則以地理資訊系統為基礎,結合建築結構監測系統、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衛星影像圖、空拍機建模模型與光達點雲等,有如城市的「數位分身」,可顯示建築物隨地震搖晃而產生損壞的情形。
王仁佐進一步表示,損害程度依紅、橘、黃、綠、藍等5種顏色標示,紅色代表建物可能倒塌,藍色是最輕微情形。在地震前,透過平台可模擬哪些建物、橋梁需要進行結構補強,能準確針對災害高敏感地區提前減災;平時也可提供相關主管機關掌握都市硬體設備的安全狀況,進行定期檢修與汰舊換新,有效提升減災與整備計畫的效率。
當地震發生時,可即時監控災情;而在地震後,只要匯入氣象局的地震波資料,就可得知地震造成的可能損害,同時也提供警消單位、醫院、避難所位置和導航路線圖,協助規劃救災路線,及災後的資源調度。此外,還可搭配無人機自動巡檢,提供災損建築物的即時影像,協助判定建築物受損程度,避免建物在後續餘震中造成更嚴重的傷亡。
王仁佐說,目前平台中建構資料比較完整的區域是花蓮市,希望未來可與更多地方縣市政府合作,並進一步整合物聯網資訊,收錄部署於城市各個角落的感測器資料,將多樣化的數值資訊、時間資訊、空間資訊彙整於單一平台,整合災害歷史、即時資料及未來潛勢推估,以擴大應用於風災、水災、土石流等其他天然災害,實現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