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 聚焦環境共榮

洪馬克導演(左4)經常帶著「我來自臺灣」的小旗子,跑遍全球各影展。(洪馬克提供)
洪馬克導演(左4)經常帶著「我來自臺灣」的小旗子,跑遍全球各影展。(洪馬克提供)

【記者黃玉燕/臺中報導】

疫情下全球許多藝文活動陸續收攤,從臺中出發、全台知名的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FFIFA)也被迫停擺3年;創辦人導演洪馬克日前決定恢復舉辦,徵件以友善環境為主題,首場由導演李佳懷的專題展打頭陣。回歸後的洪馬克帶著疫情期間的反思與接拍的嶄新體驗,對FFIFA的重啟有新方向,他說,「過去的目標是想把FFIFA做到全台灣、辦到全世界,如今他不追求豪華的影展,希望從舊城中區出發,在台中落地生根。」

導演洪馬克過去是世界各地獨立影展的常客,因為發現國際上很多人不知道台灣,他便請朋友設計了「我來自台灣」的小紅旗,只要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就隨手拿出來宣傳。爾後他也帶著其他台灣作品一起到世界各地放映,只要有機會上台領獎,就會號召台下的導演來看台灣電影;漸漸地,各國影展開始主動跟他聯絡,希望邀請台灣短片參與競賽。

洪馬克導演經常帶著「我來自台灣」小紅旗,跑遍全球各影展。洪馬克導演經常帶著「我來自台灣」小紅旗,跑遍全球各影展。(洪馬克導演提供)

在幾年的碰撞與因緣巧合下,洪馬克在2016年創辦了第一屆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因為第一屆FFIFA一炮而紅,規模做得很大,後來覺得不能退步,就愈做愈大、也愈來愈累,最後我開始困惑了!」

「這是我要的嗎?」洪馬克說,困惑沒多久影展就停擺了,這一停擺就是3年!他看到全世界的姐妹影展一個接著一個收攤!在FFIFA停擺的3年裡,他也回歸本業接案拍片,剛好接到的案子都是跟自然農法有關的紀錄片,生命也因此產生大的轉變。

「透過採訪實踐自然農法的農夫們,我開始對這個世界有了不一樣的看法。」洪馬克說,自然農法捨棄肥料與農藥,雖然作物的產量跟外觀比不上綠色革命後的慣行農法,但是如果犧牲一點產量與外觀,可以還給其他生物更多的生存空間,那麼我們就可以跟整個生態達到共榮共存的境界。另一方面,植物因為沒有了肥料,必須自己找養分,根不斷往下鑽,植物就變得愈來愈強壯,也就是說,「自然農法是共榮的,是跟萬物緊密連結在一起的,所以可以生生不息。」

洪馬克表示,他過去辦影展就像是慣行農法,在腦海裡憑空構思出一個理想中的影展,接著去找資金、找人、找空間,然後把活動建構起來,但是這樣的活動跟在地是脫節的;為了延續下去,就要把規模做到更大,規模愈來愈大就需要更多資源,從而陷入規模不斷擴大卻沒有根的惡性循環中。

「這幾年來,我不斷問自己創辦FFIFA的初衷是什麼?」洪馬克說, 最後發現答案就是「交流」兩個字。經過3年沉澱,他自省說,以前會覺得開幕式就是要請貴賓、酒會就要辦得很豪華、放映電影應該在放映廳進行、頒獎典禮一定要在國際會議廳、有紅地毯及漂亮的獎盃等等;但是現在他覺得有什麼土壤就孕育什麼作物,有什麼資源就怎麼規劃,參與過的人只要認同,就會繼續回來,不認同的人自然會去尋找他們認同的影展。

 「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回歸,首場活動由導演李佳懷的專題展熱身、打頭陣。 「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回歸,首場活動由導演李佳懷的專題展熱身、打頭陣。 (洪馬克導演提供)

「轉念之後,想要幫助影展的人陸陸續續冒出來了。」洪馬克說,首先是因為拍攝了臺中市文化局的一支宣傳片,受邀出席中區台灣太陽餅博物館記者會,博物館執行長陳瑛宗聽說FFIFA要捲土重來,馬上答應提供空間。

為了幫FFIFA暖身,首先希望規劃一場導演專題放映會,得知李佳懷導演的新作《廢墟的力度--北溝二部曲》正在巡迴,開口邀請即答應,同時還貢獻他另一部知名作品《目靡台中》進行聯合放映。

臺中市文化局得知放映會,也特別牽線愛社享生活平台宣傳,10月24日現場座無虛席,兩部電影長達124分鐘,放映後民眾提問相當踴躍,活動圓滿結束。

「這次活動也成為未來的範本。」洪馬克說,他過去的目標是想把FFIFA做到全台灣、辦到全世界,但是現在覺得既然支持FFIFA的各單位都在台中,那麼應該讓FFIFA在這裡落地生根,不追求豪華影展,而是讓影展在這裡慢慢地長出來。

回歸後的「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徵件以友善環境為主題,內容涵蓋環境、生態、農業、友善環境、食農教育或是農牧漁產業等皆可。徵件類型不拘,劇情片、廣告、紀錄片、動畫皆可。徵件已於10月31日截止。影展放映日期原訂12月17日至12月19日舉辦,但不巧與公投12月18日撞期,洪馬克說,現在就儘量提醒自己要平常心看待所有突發狀況,敲定日期後再公布。可上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TaiwanFFIFA查詢。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