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PMI指數降至57.8% 中經院:臺商存貨普遍拉高
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4日公布9月臺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連續15個月呈現擴張,惟經季調後指數續跌4.3個百分點來到57.8%,為去年10月以來最慢擴張速度。中經院院長張傳章指出,為避免關鍵零組件缺貨、塞港等問題,全體製造業普遍出現拉高存貨的現象。
根據中經院數據顯示,經季調後新增訂單與生產指數,雙雙回跌8.8、5.9個百分點至53.5%及57%,是9月PMI下跌的主因之一;六大產業中,除了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PMI為49.5%轉為緊縮外,擴張速度的前兩名則分別為電子暨光學產業、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PMI分別為60.4%及60%。
張傳章分析,美國塞港問題未解,導致供應商無法原期交貨,使臺商面臨關鍵零組件缺貨問題,全體製造業自2014年11月以來,首次連續3個月回報客戶存貨過高,指數達51.8%。
張傳章認為,由於疫情衝擊,加上中國限電因素恐成為常態化,長短料問題仍待製造業消化與解決,目前臺商相當積極調節自身的存貨品項,避免進貨價格處於高檔,以及存貨跌價損失。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蘇州與昆山限電,對臺灣電子零組件、汽車零件、傳產、原物料都會有影響。不過,臺商以庫存、轉單方式因應,短期內影響應該有限,應關注臺灣製造業第4季的發展情況。
張傳章強調,面對中國長期「能耗雙控」政策,臺商未來應思考如何產業升級,甚至考量生產基地的選址,都應謹慎而為。
至於PMI未來6個月展望指數,續跌5.8個百分點至55.5%,呈現去年9月以來最慢擴張速度。張傳章表示,9月記憶體、智慧型手機、汽車及面板出貨量均有下修,且價格有回跌趨勢,加上第4季總經政策風險增加,未來經濟走勢需密切觀察。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則指出,製造業目前有「上肥下瘦、夾心餅乾」的情形,由於上游為產業鏈開端,僅受大宗原物料價格波動影響,但成本轉嫁至下游後,下游獲利可能有極大的限縮,尤其零組件更難以轉嫁、或消費者接受度低,顯露出夾心餅乾的窘境。
恆大風暴拖累金融保險業
中經院發布9月未季調的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微幅上升0.6個百分點至57.3%,非製造業商業活動及新增訂單指數在今年6月底觸底後,已呈現連續3個月擴張。
張傳章說,八大產業中,僅金融保險業回報商業活動呈現緊縮,主要受到中國恆大事件影響,衝擊投信投顧產業的自營操作收入及手續費;整體而言,他說,第4季為傳統旺季,加上振興5倍券發放,內需導向的非製造業將逐漸步入正軌。
王健全提醒,服務業出現「不平衡復甦」現況,目前房地產、運輸倉儲等表現較佳,但民生消費、娛樂業等表現相對疲弱,盼5倍券能促進「南客北引、北客南引」,以活絡內需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