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工作不適應 4招找回生活步調
有社交焦慮傾向的19歲吳先生在兩個月前疫情爆發後,長時間退縮在家中上網,不僅作息不規律,與家人的衝突更大幅增加。如今疫情趨緩,吳先生對於再度出門與人互動、回到較快速的生活步調感到十分焦慮,於是就醫尋求調整作息、適應人際互動的方法。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2020年12月美國疫情嚴重時,約有42%的人出現憂鬱或焦慮症狀,相較疫情前的11%,增加近三倍;而英國出現相關症狀的人,也在疫情爆發後,增加將近一倍。
臺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說,疫情帶給人們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如今疫情趨緩,國內逐步放寬防疫準則,上班族取消居家辦公、學生返回校園、餐廳開放內用。但是久居家中後,人潮、應酬邀約與正常上下班的生活都可能造成部分易焦慮民眾的心理壓力。
她以「電風扇啟動後,總是要慢轉一、兩秒才能達到要求的轉速」為例,關電扇後,也需要數秒鐘才能回到靜止狀態。電器如此,人面對生活步調的改變,也是需要時間來調整。
潘奕瑄指出,「解封後仍須持續的防疫工作」、「生活步調回到以往的規律與緊湊」、「人際互動的增加」以及「彌補防疫期間累積的工作」將是之前在家上班的民眾可能的壓力源。還沒有開始返回辦公室的上班族要先做收心操,隨疫情趨緩,我們勢必要重返過去在辦公室的忙碌生活,小朋友開學要收心操,上班族重返辦公室也要收心操。
她提到,「歷經兩個月的居家生活,得知要返回公司辦公的當下,相信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一定是『不想上班』,因為在家上班的環境遠比公司來得輕鬆、自由,因此心情調適非常重要。」對此,潘奕瑄建議從下列四點著手,漸進式找回生活步調:
1.允許過渡期:不必要求自己一步到位,立刻回到疫情前的高強度工作狀態。試著逐步增加工作量與緊湊度,以免因高度期待造成更多挫折和壓力。
2.訂定適應計畫:孩子開學要做收心操,成人同樣需要準備。除了穩定作息外,無論工作或生活時間都建議預留彈性,並善用筆記自我提醒,預先知曉幾天後的排程,以做足心理準備。
3.找回過去樂趣:在家工作輕鬆又有便利性,返回公司和校園同樣也有好處。民眾可試著找回疫情前的上班樂趣,如:跟同事團購、聊天等,讓心態調整更順利。
4.適時放鬆:隨時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態,壓力太大時要適時減壓,安排能讓自己放鬆的活動,例如:冥想、聽音樂、閱讀、禱告、照顧植物等。
潘奕瑄也提醒民眾,即使沒辦法很快恢復,也不要操之過急,不要要求自己能一步到位。逐步增加工作量和生活緊湊度,才不會因為過度期待讓自己有更多壓力和感到挫折。
緊張、焦慮是生活步調改變時的正常情緒反應,一般而言,人們能在一、兩個星期內適應,但若超過仍存有高度焦慮、擔憂的心情或出現生理反應,例如:疲勞、腸胃不適、頭痛、肌肉痠痛等,甚至嚴重到影響生活,建議尋求專業協助,適時調整身心與步調,才能健康迎向疫情後時代的防疫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