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景觀地方體驗人文地景 協助地方永續發展
為引導設計學子深入社區、打開視野,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每年為大一新鮮人安排「環境體驗」課程,讓學生實際下鄉感受人文與環境。61位大一學生四月份在彭文惠、連振佑、戴永褆、蘇雅玲、陳信甫、張瀞今、陳懿欣等8位老師帶領下,兵分四路前往桃園復興鄉雪霧鬧部落與卡維蘭部落、彰化埔鹽鄉及雲林口湖鄉,進駐展開為期八天的調研,學生除了向原生聚落學習智慧,並將觀察所得與建議反饋給居民,協助地方永續發展。
景觀系老師彭文惠表示,這個特色課程已經持續17年,大部分學生來自都市,很少有鄉村或部落生活體驗,希望透過課程安排讓學生能從不同環境和產業當中學習到豐富的在地生活智慧,開啟往後對環境有更多探索的好奇心。「這些學習是在學校課堂上所無法體會到的」彭文惠強調。
「環境體驗」課程強調「沉浸式」教學,學生觀察的重點包括當地文化背景、歷史脈絡、產業發展與自然生態等。在復興鄉卡維蘭部落,同學們深入了解部落長者的生活型態,進行行動空間觀察分析。朱政嘉和李映辰兩位同學研究從日治時期至今部落引水的方式及水源變化情況,他們裝備齊全的跟著部落水源管理人員到山上水源地一探究竟,了解管材的改變與維管問題,甚至協助修理被山豬弄壞的水管。
有學生以打工換宿的方式協助雪霧鬧部落業者整理營地,並評估露營產業如何與環境互動及新露營地之可行性。來自日本的女學生鶴田葵感動地說:「了解部落的文化和他們的溫暖對我來說是很棒的經驗,下次開滿櫻花的時候,我還想再來!」
許伯嘉與楊秉擇兩位同學則觀察到山區在不同時段會有不同的鳥類作息,經過反覆測試終於找到最佳錄音時間與地點,最後將6個不同時段及20種鳥類的鳴叫聲記錄成「比固花園鳥鳴聲景」QR code音檔,可提供地方做為環境教育教材。
卡維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巫雅外認為:「這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她對於中原學生的求知與行動力有很深刻的印象,透過同學的觀察分享,居民也發覺到部落因平常農忙而沒有注意到的環境資源,未來可以更加珍惜並加以應用。
長期協助彰化埔鹽鄉推動社區營造的連振佑老師表示,中南部鄉親的熱情讓大學生十分衝擊與感動,學生下鄉能更清楚看到地方生活與產業的樣貌,他建議學生能用接近當地生活節奏的方式去體會它,藉此瞭解到各地不同的角落都是許許多多不同的關係組構在一起,認識到環境是無法切分、連續性的整體。
和同學一起在復興鄉住了8天,彭文惠老師表示她最感動的是,看到學生真真實實的接觸到土地和居民、學習謙卑的互動和認真的觀察、並反覆討論和探索個別想要深入的議題,她也期許中原景觀與這四個地點的關係能長長久久經營,讓中原成為社區好夥伴的重要鏈結成員。
中原景觀將自110學年度起正式更名為「地景建築學系」,中原希望培育學生能夠深入了解人與環境的整體「地景」面貌,並以參與式設計,為環境帶來更好的改變與「建築」行動,如今正好以新的系名宣示中原大學對於環境永續發展之關注!
中原景觀「環境體驗+環境調查實習」課程學習成果展,即日起至30日止在中原大學教學大樓一樓大廳展出,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觀展,透過學生的分享感受不一樣的地方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