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地下匯兌 學者:宜適度開放

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林志潔說,「移工匯兌幾乎不是用正常管道。」(記者張原彰/攝影)
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林志潔說,「移工匯兌幾乎不是用正常管道。」(記者張原彰/攝影)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

19日在張榮發基金會有一場「地下金融與銀行法刊事責任」座談會,與會學者探討地下匯兌與非法吸金間的關係。有學者提到,台灣有超過70萬名移工,幾乎都要匯錢回家,背後牽涉龐大金流,但因多種原因,多數不願意選擇銀行換匯,而是改走地下匯兌,但他們不是為了洗錢。學者呼籲,政府完善監管法規,適度、分層開放特殊族群可地下換匯,同時避開洗錢的風險。

老牌菲律賓仲介業者「華公行」負責人楊俊逸日前遭檢調起訴,涉非法從事台菲地下通匯業務,13年間經手匯兌137.6億多元,匯差賺進約4130萬元。此案隱約突顯移工匯兌方式的脈絡。

移工遠赴台灣工作,對換匯有一定的需求,據勞動部去年3月的統計,在台移工數為71.9萬人,若每人每月有1萬元的匯兌需求,背後或牽涉每年近百億的金流。

台灣科技法學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金融監理與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辦「地下金融與銀行法刊事責任」座談會,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林志潔說,「移工匯兌幾乎不是用正常管道。」

她強調,地下匯兌不一定有洗錢的問題,特別是移工的匯兌只有匯出沒有匯入,而來賺錢送回家,又是他們來臺灣的原因。

林志潔說,很多銀行不願處理移工匯兌,因為金額太小,且不願意配合移工在星期六、日銀行,另外,移工的家鄉也要有相關銀行的據點,另外換匯的手續費高昂,讓很多銀行對這塊業務興致缺缺,移工也不喜歡到銀行,讓地下匯兌業者有市場。

她說,針對這樣的特殊群體,我方應適度的開放,特別是移工的匯兌是單向、小額的,應依照他們的特性去限制範圍、分層監理,如僅針對東南亞國家的移工開放小額的地下匯兌,這可讓洗錢的疑慮大幅降低,否則把移工匯兌與違法吸金放在同個刑度,「下手太重,非常不公平。」

另外,近年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在國際間盛行,但也衍伸出諸多爭議,林志潔說,首先是打著虛擬貨幣的旗號,以龐氏騙局的手法進行違法吸金,另一種是,即使真的在交易比特幣,但可通過駭客竊取相關金流。

林志潔說,比特幣並非法定貨幣,不會被認為是收受存款,這確實是洗錢防制的破口,納入監管也是必要的。她建議,虛擬貨幣納入法幣是有風險,但對未來情況要有所衡量,某些性質可做類似存款、證券,對此進行不同監理。 

同樣出席該場論壇的金管會副主委許永欽則說,虛擬通貨平台將被納入洗錢防制範圍,今年7月1日上路,業者須落實兩大義務,包括:認識客戶(KYC)和洗錢防制(含實地查核、交易監控及通報)。

而兩岸也有地下匯兌的需求,政府也得面對此現象,林志潔說,「比較大的問題是對岸。」她說,中共採高度的外匯管制,在中國把錢匯出來太困難,所以只能走地下,但即使我方適度鬆綁地下匯兌,對方還是處在收緊的狀況,「這就沒辦法。」

林志潔說,這涉及中共內部的金融政策,他們對馬雲、阿里巴巴的態度,已顯示出擔心金融巨頭影響金融維穩的態度,「我不認為他們會放掉這些(換匯)管控。」

延伸閱讀
阻防疫破口 移工混居將開罰
2020年12月08日 | 4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