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共生宅有更多的創齡行動力,滿足您一切需求
許多長輩在不同的服務機構,最不能適應的環節在於:完全被服務!食、醫,住,行,育,樂都安排妥當,這樣的完善,反而使他們失去了自己「選擇」的機會,而漸漸的失能。共生宅對「老有所養」有不一樣的努力,合勤共生宅有更多的創齡行動力,滿足您一切需求。
【飲食療癒】自主打造共食關係
不同的飲食習慣及生活背景,每日的餐飲要滿足長輩們的身心需求,除了注意營養均衡更要贏得長輩的心,主力負責人徐璿育在每天陪伴散步的過程中,對長輩們的個性如數家珍,加上天性樂觀、跟自家爸爸相處的經驗,早就練就十八般「哄老人家」的武藝,長輩早把她當成自家的女兒樂意配合了,當長輩感覺被重視時,心裡也就舒坦了。與團隊充滿溫度的互動中,長輩們開始學習在共生宅住民的賦權大會中,討論在一樓餐廳或是樓上交誼廳用餐的問題,此時,吃飯已經不只是吃飽的生理需求,而是共同努力凝聚一個家的氛圍,覺察到他們的心理需求,共生宅「樂齡建築發展協會」團隊會隨時從旁給予最必要的支持性服務,一個從在群體互動中演化出來的共食模式,自然而然的被啟動了。
【醫養共生】建構醫療安心網
協助健康或亞健康的長輩面對「老」的歷程,共生宅團隊會在專業與人文兼顧的關懷 過程,透過「醫護關懷」與「樂齡建築發展協會」的服務系統,增加長輩創齡行動力且延緩老化臥床照護的歷程,因此入住前充分的諮詢,是後續進行專業支持的重要依據,諮詢內容鉅細靡遺,朱師嫺負責這部份任務,她會運用豐富的醫護專業,協助長輩、家屬解讀健康相關的資訊,目前也與外部合作如:投入長照服務的信馨居家服務團隊,進行第三方的諮詢評估,未來也將進一步聯繫當地醫院診所進行策略聯盟,安排在共生宅駐點的診所與外站醫院的醫師,每週定期到共生宅長住樓層巡房,服務長輩一般性的醫療 需求或後送的流程,可以減省往返醫院的時間與心力,醫養資源內外共生的架構,是希望讓長者與家屬有充分的安全感,對團隊來說,也可以更完善的規劃長輩的創齡生活。
【創齡好宅】內外共生人際共好
來共生宅參觀的人最常詢問:「外勞跟共生宅,性價比哪個高?」共生宅提供一個可以 讓人安心「住」的載體,這個載體具有全齡化、無障礙空間的完整架構,入住進來的人含括使用者、服務者與營運者,目前匯聚了康養旅居四個層面的營運單位,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模式,讓入住的長者能夠持續的連結社會,而非封閉的安養生活。跟語言溝通不良的外勞宅在家相比,社區養老的規畫「近城不離塵」,活動範圍從共生宅延展到社區與鄰近城市,形成完整的人際溝通大場域,生活更有活力。目前服務單位所有的互動能量都指向「創齡行動力」而非取代,當長者改變被照顧者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行動者,不但延緩老化,存在感也讓他們更積極,住在共生宅滿足了安心居的需求,又提供充滿生命力的創齡服務,共好的價值是在家照養所無法創造的。
【創齡行動】告別寂寞走向春天
要將共生宅打造成長輩心目中安全、友善的第二家鄉,團隊必須站在長輩角度,又得設想得更遠,才是真正的助力,所以,團隊每天在生活觀察中理解長輩的需求,並且用心創造與他們原來生活型態雷同的環境,自然的支持他們繼續保有生理、心理與社會互動三個層面的行動力。為此,共生宅提供三個層次的服務,循序開發長輩的行動力。最上層從「基礎生活面向」著手,善用共生宅的建築本身提供優質完善的硬體設施,使長輩們可以生活無虞;再到中層「生活品質」的優化,設計各種活動課程和協會人員即時的關懷與陪伴,讓生活更多彩;最後回到最根本心理層面「內在生命價值(尊嚴)」 的強化,提供友善支持的方式達到賦權、賦能的目標,當生活有意義及存在價值,長輩們每一天充滿行動力的生活即使平凡,卻值得期待。
【全齡共學】多元共融 活力滿滿
共生宅讓人著迷,是因為不同年齡、背景的人都可以在此相遇,激盪出許多故事⋯⋯在這個全齡的學習平台,團隊每月努力找出共同的興趣或話題,安排各式課程活動,邀請不同世代的人聚在一起,自然互動且產生共鳴,長輩在其中從選擇到參與課程,既感覺被尊重,又可讓日子不無聊,共生宅團隊看見了奇妙的變化:在烘咖啡豆的課程中長輩與 陌生的年輕人成為好朋友、在畫畫的課程中90歲的長輩成為令人驚豔的創作者,在共生 宅,每一個人都可以變成另一個更好的自己。
共生宅是一個創齡大平台,從硬體到軟體展現高包容性特質,「全齡無障礙」的學習視野,讓快樂變老或創齡不老的期待掌握在每個人手中,這樣與時俱進的「學習動力」,是一般安養機構無法擁有的服務動能。
【樂活共遊】愛在第二家鄉
長輩在移居中,只要跟習慣的生活流程稍有差異,歸屬感就會產生變化。所以,共生宅的服務不是設定生活模式與流程讓長輩適應環境,而是要不斷的修正環境來符合他們的步調,這是共生宅獨特的服務。「樂齡建築發展協會」執行長陳信衡認為,團隊是「資訊提供者」跟「生活支持者」,這需要有強大的「同理心」,除了「陪伴」與「傾聽」,更要透過不斷的「觀察」,通常會從「阿嬤你今天好嗎?」親切的問候開始觀察 並理解長輩的需求,會以讓他們真正得到賦權與賦能這兩個端點為主,隨時引導長輩們 思考:「我在這個地方,能夠自己做什麼?」 但不會剝奪長輩的自主權,因此,服務行為會不斷的改變與調整,再用長輩習慣的生活模式,比如:到廟裡拜拜、逛街⋯⋯引導出團體的動力,共同陪他們進行探索行動,當生活、居住、社區都融合在一起了,對第二個家鄉的歸屬感也就不言而喻。
共食 X 共好 X 共學 X 共遊 X 共創 共生宅會員制-信託有保障
快樂服務專線:(04)2338-0002、0800-806-806
座落優雅靜謐 楓樹里人文社區:台中市烏日區大同九街73號(楓樹腳教育機構旁)
FB粉絲團:https://bit.ly/2FZaMoR
官網:https://bit.ly/34AHVBC
責任編輯:李妍熙
(行銷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