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中文程度影響了什麼?


「沒有媽媽不關心小孩的。」原籍柬埔寨嫁來台灣14年的蘇科雅沒有讓孩子上安親班,她負責幼稚園到小學三年級的功課,丈夫負責四到六年級。

蘇科雅剛嫁過來,丈夫要她一週背好注音符號。婆婆在廚房教她煮飯時,她就學客語,跟著丈夫出門時,她就學台語,兩種語言很快就能琅琅上口。後來又到美濃愛鄉協進會開設的中文識字班學習中文寫字,從搞不懂ㄓㄕ、二聲三聲的發音到可以負責協會的會議紀錄,蘇科雅下了很多工夫,雖然她一直喊中文好難學。

在教育方面,她採引導式。例如孩子不會的數學題目,她讓孩子先念完題目,再解釋意思給她聽,從中她就了解孩子是哪裡不懂。若是語意不懂,她會解釋給孩子聽,若是不會算,她就用畫圖的方式讓孩子理解。如果孩子寫的生字超過練習格,她也不會直接擦掉叫他重寫,她會說:「你的字怎麼跑到隔壁了?要不要叫它回來?」

原籍越南擔任高雄善牧翻譯人員的丁玉蘭,嫁來台灣第二天就開始到學校上中文課。「一去就直接背課文」,嚇死人的課程進度原來不是針對新住民設計,她只是「順便」去上課。後來又改到善牧上課,學習中文更有系統。她很好學,常用字典幫助學習中文。現在丁玉蘭也會幫同鄉姐妹看看孩子的聯絡簿,幫助新住民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她認為,新住民還是需要學習中文,因為在學孩子需要監督。

她遇過孩子欺騙媽媽的情況,說聯絡簿上的紅字是老師稱讚他,但事實是老師提醒家長,孩子在校表現不佳。南投縣北投國小高年級導師林玉玫也遇過這樣的情況。她要求孩子字跡必須工整,隔天新住民媽媽立刻到學校興師問罪,激動地表示要轉校,因為老師歧視孩子,最後由老師道歉了事。孩子知道媽媽不識中文的弱點,就容易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傳話,例如,跟媽媽說「老師說我不用去上課輔班」,又對老師說「媽媽說不能來接我下課」,以達到自己不想上學校課輔的目的。

很多嫁到台灣的新住民不敢打電話給老師詢問孩子的在校表現,一是中文聽力還不是很好,二是怕老師覺得她們很煩。丁玉蘭說自己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情況,她請孩子將聯絡簿上的老師評語唸出來,從語氣、停頓次數,她可以大略判斷孩子唸得是否正確,如果真的無法判定,她就會直接打電話詢問老師。她建議新住民還是要鼓起勇氣打電話給老師,這樣才能了解情況。(謝平平)◇

延伸閱讀
【學生天地】媽媽謝謝您
2015年05月05日 | 9年前
讀冊命
2015年04月22日 | 9年前
【童詩創作】媽媽
2015年04月21日 | 9年前
親吻了的手
2015年03月30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