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AI發展 3年內有望追近美國
隨著人工智慧(AI)迅速發展,許多企業和資金紛紛投入該領域,AI也成為全球新趨勢。創投基金Hive Ventures(蜂行資本)週三(3月24日)發布「臺灣企業AI趨勢報告」,報告指出,臺灣已有8成以上企業嘗試導入AI,此外,目前臺灣AI發展數據與美國相比為3年,若能繼續投入,3年內在應用層面上有機會追近美國。
Hive Ventures及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於24日聯合舉辦的第一屆Galaxy峰會,主題為「AI賦能:企業機遇與挑戰」,聚焦臺灣AI發展現況、企業布局及未來趨勢,並於會中發表「臺灣企業AI趨勢報告」。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致詞時表示:「AI是未來趨勢,臺灣具備足夠的資料、優異的半導體技術等戰略性資產,已奠定AI應用發展的優勢基礎。」龔明鑫指出,肺炎疫情發生後,全球經濟已逐步轉變,積極導入AI已是全球共識,臺灣不能在這波AI商機缺席,政府將與業界共同合作,優化AI應用發展環境,並輸出國際市場。
Hive Ventures共同創辦人暨管理合夥人李彥樞指出,這次報告共調查247家、10個以上領域的臺灣企業;報告發現,有超過8成的臺灣企業已在業務中嘗試導入AI,25%企業已經積極應用AI並擴大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顯示,目前臺灣AI發展數據與美國相比只有3年差距,未來人才儲備和產能若能繼續投入,3年內在應用層面上有機會追近美國。
報告也指出,「74%企業仍需3個月以上才能成功部署一個AI模型」,對此,InfuseAI創辦人高嘉良表示,為讓企業提升部署效率,可透過MLOps(機器學習作業)簡化 AI 模型的開發與交付流程,讓資料團隊可以專注實現生產力。
科技業者:智慧化的過程環環相扣
友達數位科技副總經理王守田也於會中發表專題演講,他指出,「智慧化」可分成4大階段,從2006年開始的是「標準化」,即流程梳理、精益化等;到了2012年則是「自動化」,開始有全流程自動化以及人機協作;2015年則來到「數位化」,包括IT產業(資訊電子業)的基礎建設、大數據分析等;最後則是2018年至今的「智慧化」,包含了預測製造、預測研發以及預測營運。
王守田也分享公司經驗,並表示,每一個智慧化的面向都是環環相扣的。他說:「沒有標準化的自動化,很容易會造成建置成本過高,或是生產固化,沒有辦法去支持彈性生產;沒有數位化的智慧化,很容易面臨有工具、有方法,但沒有資料可用的窘境,也沒辦法做模型分析。」
至於AI對企業帶來的成效,王守田表示,公司自2018年起已導入了上千個AI預測模型,其中48%應用在提升效率、38%用在製程控制、其餘則運用在設備保養預警等。王守田指出,AI導入對公司的影響,包括提高人力效益、生產良率,並改善新臺幣100億以上的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