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工法臺灣僅存 清代儒生考棚修復開放

臺中市定古蹟「臺灣府儒考棚」建於清光緒18年(1892年),是臺中僅存的清領時期建築遺構,尺度、工法及用材都很罕見。(臺中市政府提供)
臺中市定古蹟「臺灣府儒考棚」建於清光緒18年(1892年),是臺中僅存的清領時期建築遺構,尺度、工法及用材都很罕見。(臺中市政府提供)

【記者黃玉燕/臺中報導】

臺中市定古蹟「臺灣府儒考棚」建於清光緒18年(1892年),是臺中僅存的清領時期建築遺構,尺度、工法及用材都很罕見,經專家研究指出,考棚建築工法應屬蘇州一帶做法,也是目前臺灣僅存的清代考棚建物。經爭取中央與市府配合投入7千萬元修復後,預計110年3月底對外開放;華麗轉身後的清代考棚,將為舊城區再添新亮點。

捲棚空間形式完整別具特色。捲棚空間形式完整別具特色。(臺中市政府提供)

「臺灣府儒考棚」始於清光緒11年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爭取臺中市成為臺灣省城所在地,考棚即是作為全臺鄉試之用,而不必千里迢迢至福建省趕考;經第二任巡撫邵友濂奏請將省會移到臺北,因此考棚於清光緒18年完成後,雖為當時城內規模最大的建築群,實際上並未能以「省城考場」被使用。

「臺灣府儒考棚」經專家研究指出,考棚建築工法應屬於蘇州一帶做法,清末的臺北城也有一些江南系統建築,但都沒有完整木棟架留存至今。

考棚周邊區域在日據時期曾遭重新規劃,導致清代發展痕跡幾乎消失,加上近代加蓋許多建築物,建物隱藏於街市中逐漸被淡忘。直到1990年代初期,由李乾朗及賴志彰教授等學者公開闡述重要性,民國105年指定為市定古蹟列入文化資產;民國108年完成修復計畫,才揭開臺灣府儒考棚的面紗。

臺中僅存的清領時期建築遺構,尺度、工法及用材都很罕見。臺中僅存的清領時期建築遺構,尺度、工法及用材都很罕見。(臺中市政府提供)

文化局表示,臺灣府儒考棚遺構曾搬遷,導致僅剩局部建築結構,且多數細小構件遺失,但整體仍保留傳統木棟架「抬樑式」及「穿斗式」構架系統,捲棚空間形式完整別具特色。完工後,將連通周邊道路形成開放空間,加上節能設計自然通風,另利用強化玻璃自然採光與環境結合,以鋼棚架保護清代既有屋架結構,新舊工法相互搭配保存文化資產。

市府文化局表示,臺灣府儒考棚預計今年3月底對外開放,以歷史空間的復古彌新,打造文化保存與分享藝遊資訊的複合式場所,讓這棟市定古蹟華麗轉身成為「生活風格場域」,將是舊城區另一嶄新文化觀光亮點。

構件雙鯉戲水修復過程。構件雙鯉戲水修復過程。(臺中市政府提供)
延伸閱讀
臺中舊好生活節 回憶百年好時光
2020年11月06日 | 4年前
嘉義文化新絲路 走進藝術之門
2020年08月30日 | 4年前
康熙大帝與清朝皇家玻璃作坊
2020年08月05日 | 4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