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眼球還不滿足 科技巨頭瞄準農業
各國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智慧農業,農業數據化雖然有利於增加農作物的產量與效率,但科技所產生的隱患也令人擔憂。有學者表示,近年科技巨頭積極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全面掌握農業供應鏈,從農田到餐桌都是他們控制的目標。
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高速網路的突飛猛進,科技巨頭對社會的監控也逐漸增加。在智慧農業上的應用方面,從感應器即時記錄土壤與植物的溫、濕度、風向與強度;無人機拍攝田園的變化,讓用藥、用肥更精準,甚至連田間栽種的作物類別、成長階段、土壤狀態、水源分配,都可透過人造衛星進行觀測。
數據時代 是從管理角度看農業
世界農夫組織(WFO)主席狄亞杰(Theo de Jager)表示,進入數據時代,是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待農業,透過衛星定位等技術,可更加精確預測價格。
他表示,農業的數據包括了生物、生產、灌溉等眾多資料,農民對這些非常敏感,從網路當前主宰的模式看來,使用者、消費者把從自己身上產出的數據,拱手讓給了科技巨頭,出賣了隱私,失去所有權,整合使用的權利也有限。
「數據就是未來的金礦。農人的數據屬於農人,所有權必須歸他們」。狄亞杰說,即使擁有數據所有權,農人還是擔憂資料的安全性,尤其是上傳雲端後,一旦被掌握這些數據時,不只可預測未來趨勢,還可操弄趨勢,形塑消費者行為,甚至引導民意走向。
科技巨頭下一步:掌握你的胃
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表示,從阿里巴巴的45歲外送員近期為了討薪而自焚,再到阿里巴巴以36億美元併購了高鑫零售72%股份,這兩件事看似無關係,但它們都向外界揭露同一事實:「科技巨頭的下一目標,是從農場到餐桌,全面控制我們的農業食物鏈」。
他表示,3年前中國開始出現大量報導,說明大數據如何用來養豬,從養豬、轉欄、餵料,再到保健防疫、母豬配種妊檢、調和供給需求等,都在大數據的控制下。
「現在科技巨頭已挾大數據而令世界各地的農場了」,沈榮欽表示,微軟、亞馬遜和IBM都忙於開發數位農業平臺、蒐集大量數據,彼此在農業食物鏈上的各個節點彼此競爭,並根據土壤、水源、天氣等狀況,對於農藥、肥料等的使用提出建議,控制農作物的生長情形。
他表示,未來科技巨頭將更進一步,對世界的糧食供給、需求、價格與種類作出預測,以便提供更準確的數據進行作物耕種、收成與銷售建議,最後再結合零售超市對消費者的大數據蒐集,以便預測銷售量,而將食物配送到不同的超市出售。
「科技巨頭企圖以社交媒體控制使用者的思想、注意力與時間後,下一步是控制消費者的胃」,沈榮欽表示,問題在於大數據平臺,對於具有規模經濟的大型農場,因為資料的同質性,而能夠有較佳的預測,但是對於耕作面積狹小、種類多樣的小農,加上通常無力負荷較昂貴的數據技術,大數據能夠發揮的預測能力有限。
貸款、保險、銷售 小農將失自主權
他表示,科技巨頭以雄厚資本與科技能力結合相關業者後,一旦建立完善的農業供應鏈,小農也不得不被迫參與。結果如同印度小農般,所有參與大數據平臺的農戶,須以高利率貸款購入必須的農業投入,按照平臺機器人的建議購買保險,並將農作物出售給這些大數據公司,且不得議價,在App上立即收取電子貨幣。
「大數據下,小農依舊是小農」,他表示,任何違反這套標準作業程序的小農,都會獲得較低的信用分數,進而影響日後發展。但這一切還只是開始,科技巨頭正競相向農業的上游與下游快速發展,不僅農業供應鏈,包括運送、零售與外送,從農田到餐桌都是他們控制的目標。
沈榮欽表示,「消費者所不知道的是,他們所使用的軟體、社交工具、手機、電腦,其實和他們所購買的蔬菜和肉類,以及在哪一家超市購買,背後都有相同科技巨頭的身影。」科技巨頭數位獨裁 與共產黨無分別
台灣經濟研究院南台灣專案辦公室主任高仁山表示,從這次美國大選,科技巨頭封殺特定政治人物的言論,利用自己的社群媒體平台施行「數位獨裁」的行徑,「跟共產黨有什麼差別?」他甚至懷疑,當前中國大陸社會這套數位監控系統,都是這些科技巨頭幫忙建立的。
不過他認為,外界也不必太過擔心,這些科技巨頭出格的行徑,反而會引起新的「反科技」力量興起。他以臉書為例,當初也是因為許多網路服務都要收費,臉書提供可聊天、分享照片,且不收費的公用平台,才會因此竄紅,而且社會體制非常複雜、牽一髮動全身,他不認為科技巨頭能力全面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