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需求小孩」 別用負面言語!(上)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是指一種自我應驗預言發展,認為內心的期望,會影響現實情況,例如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將會失敗,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將會成功。(123RF)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是指一種自我應驗預言發展,認為內心的期望,會影響現實情況,例如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將會失敗,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將會成功。(123RF)

文/Mary Sheedy Kurcinka 譯者:王聖棻、魏婉琪

所謂「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是指一種自我應驗預言發展,認為內心的期望,會影響現實情況,例如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將會失敗,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將會成功。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發現,自己面對著一大堆標籤,這些標籤有些是說出來的,有些沒有明講,但它們都影響著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感覺,也影響我們如何對待我們的高需求小孩。

首先父母可以從以下5個步驟開始:

Step 1 在紙上寫下3個以上,形容孩子的負面詞彙

「今天的主題是標籤」我要求家長們在每張卡片上寫一個詞,描述他們的孩子在「糟糕的日子」是什麼情況。少數家長立刻要求多拿幾張卡片,堅稱3張遠遠不夠。每個人都笑了,因為知道其他人也可能會有不愉快的想法,感覺真的很不錯。

麥克是個平穩而善於觀察的父親,他有兩個孩子,一個是高需求小孩,一個不是。他首先打破了沉默,讀出卡片上頭的字:「好辯。我兒子傑登什麼事都要辯。昨天他企圖說服我太陽不亮。我可不是瞎子,太陽明明就亮得很。『你看看窗外!』我跟他說,『太陽很亮。』你知道傑登怎麼回答我的?他說:『可是它在中國就不亮。』」

其他人都笑了,也回憶起他們自己那些沒有結果的辯論。

笑聲漸漸平息,珍妮佛翻開一張卡片。「極度好動」她念道。這次艾比插話說:「我有4個孩子,比雅讓我24小時值班。從她醒來到她睡著,我隨時待命。我累壞了,我需要休息一下。」其他人笑出聲來。

「我不敢相信有人寫了這個,因為我也是。」莎拉翻出一張卡片時說。卡片上用大寫粗體字寫著「攻擊性」。「希望我的分享能讓大家好過些」,雅各布說,「我寫的是『暴躁』。我的孩子就像每天都會點火發射的火箭,這幾乎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我都開始覺得自己像個職業太空人了。」這份列表還在繼續增加中。

Step 2 認識負面詞彙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使用的標籤看起來可能都是很簡單的詞,但它們具有觸發我們身體「戰或逃」(fight-or-flight)反應系統的力量。這是一種無意識的生理反應,在這種反應中,我們的心跳和脈搏會加速,呼吸變快,血液衝向我們的四肢,一切都是為了戰鬥或逃跑做準備。我把這種狀態稱之為「紅色區域」(red zone)。

在紅色區域,我們的視野會變得狹窄。一旦我們完全因應潛在威脅而行動,我們便失去了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傾聽他人聲音的能力。這些反應讓我們不可能同情我們的孩子,我們甚至會把中立的面孔視為憤怒和拒絕,把無辜的行為當成故意和惡意。

負面詞句對人際關係是毀滅性的,它的力量實在太強大了,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在聆聽夫妻對話時發現,如果正面陳述與負面陳述的比例是1:2.9,他就能預測他們將會走向離婚。而另一方面,擁有健康關係的夫妻,正面評價與負面評價的比例則是5:1。

Step 3 把負面詞彙轉成正面詞彙

今天開始,我們可以選擇停止使用那些,會讓你的孩子留下負面形象的詞語。

請嘗試把「挑剔」換成「精挑細選」,甚至把「令人討厭」改成「出人意料」,這樣的跳躍距離真的沒那麼大。透過改變你的詞彙,其他人也會改變他們對孩子的看法。使用新的語言會讓我們平靜下來,並在糟糕的日子裡,幫助我們感覺自信而有能力。

現在,請拿一張紙,在紙的左半邊寫下所有你能想到,描述高需求小孩所做的瘋狂、令人討厭的事情的詞彙。務必把那些最糟糕那些,你認為連一點點可取之處都不可能有的詞包括進去。把那些親戚、朋友和老師用來描述你孩子的詞語,也寫進列表裡。

然後,深吸一口氣,肩膀放鬆,看一看你最喜歡的幾張孩子的照片。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對靈動的眼睛、富有感染力的笑容、敏捷的身體,或者瘋狂的「個人風格」服裝上。當你看著這一排糟糕的標籤時,請在腦子裡連結這些畫面,這將幫助你,發現每個詞彙中隱藏的潛力。

當我們擁有了積極正面的語言,它會改變我們的反應。大腦會告訴身體,「我們很安全。這是我們愛的人,也是愛我們的人。」結果就是,我們更常笑了,耐心也會增加,孩子中立的面孔和行為看起來就是中立的,他們不會再被誤解成潛在的威脅或蓄意的刺激。

我們可以對那個拒絕穿祖母寄來的新衣服的5歲孩說:「你的時尚感真強啊!」而對那個不讀完書的最後一章,不肯睡覺的8歲孩子,你可以說:「你真是堅持不懈,全心完成你的目標。」

我知道你可能在想:這不就只是在「順孩子的意」嗎?讓我強調一下,「讓孩子靠近你」是教育的開始!

想像他的長處,才能讓你平靜而有同理心地走向他。孩子從我們的接近中會感覺到有人愛他,感覺和這個人在一起他很安全,他才會向我們敞開心扉,平靜地聽從我們的指引。(下週一待續)

(野人出版提供提供)(野人出版提供提供)

──摘編自《開啟「高需求小孩」的正向天賦》,(野人出版提供)◇

延伸閱讀
找到生命特質「我要活更久!」
2020年10月15日 | 4年前
找回養兒育女的「內在權威」
2020年07月16日 | 4年前
到底是誰奇怪?
2020年08月18日 | 4年前
【讀報心得】讓教養更輕鬆
2020年08月17日 | 4年前
【家教珍事】柳公綽夫婦教子
2019年12月13日 | 5年前
教養 不能替代
2019年11月04日 | 5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