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年」,從求神拜佛到功利賄賂
中國新年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新舊年交接時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它的各種傳說也很多。
其實,中國在遠古時期就有年的概念。「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與甲骨文相同。而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象徵著取得穀物生產的大豐收。
「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頭上頂著沉甸甸的穀子的樣子。
歲首為何稱過年?
相傳,遠古時期雖知一年有四季,但節令不準。有個名叫萬年的人,便想重新計算調整,於是,苦思冥想好的計時方法。一日,上山砍柴坐在樹蔭下休息時,日光下樹影的移動使他受了啟發而設計了用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準確地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他又受山崖上的滴泉的啟發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就這樣經過反覆推演,萬年發現四季輪迴一次需要間隔360多天,天時的長短會重複一遍。國君祖乙知道此事後大喜,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希望萬年能測準日月規律和準確的晨夕時間。
幾十年過去了,一次,祖乙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
此時,已經滿面銀髯的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歲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就把歲首叫過年吧!」這樣就有了過大年。祖乙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並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據說,現在人們在過年時所掛的壽星圖就是這位德高望重的萬年。
過大年的中心日子是除夕和正月初一,因為這一天是新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此後,還有正月初二祭財神以及正月初五過破五節的諸多說法,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上元節。整個過大年就算進入尾聲了。
傳統祭祀與祭拜有區別
傳統的過年習俗,充滿了中國人敬畏天地神明、回溯傳統的濃厚文化氣氛。事實上這也是中華正統文化的核心所在。這種文化氛圍使得古人以謙卑、知足的態度對待生活:比如取得了好的收成,人們相信那是因為神靈賜福給好人或祖上行善積德,而不是「戰天鬥地」的結果,所以要更加謙恭對待神靈,多行善事。因為處處都有神靈監看,人如果要做虧心事也是有所顧忌的。
傳統上民間的祭祀內容主要在於表達恭敬、感恩、反省和許願。許願是許諾多做善事,希望得到賜福滿足所願,這和今天不少人求財、求官、求名、求生兒子的「祭拜」是有區別的。
充滿商業娛樂性質的年味
近幾十年來,中國傳統年味的真正意義逐漸淡化許多,過年已成為一種吃喝享樂、娛樂的文化,並充斥著嚴重的商業氣息。世人進廟燒香拜佛祈求神靈多以世俗的功利性為主。
人們要想辦成某件事,就會想到去拜神佛,買香火,拿出一些好東西來上供,或布施財物給寺廟,就自認為能得到神佛的保佑。有些人甚至肆意妄為也不怕,自恃能得到神佛的保佑,其實是一種另類賄賂——求神拜佛,在當下很盛行。
既然神佛都可以去賄賂,那麼,世間的人還有誰不可以賄賂? 可見國人深具賄賂意識,民風腐敗。神佛普度眾生乃高級生命對世人的慈悲,對待凡人一切秉公處理, 不是人用請託或用物品可賄賂敬神佛。
「頭頂三尺有神明」的警示,已被現代人忽視。「知恥近乎勇」的古訓,被現代人淡忘,知道自己的過失與不足,敢於在人前「自我批評」者甚少,古人拜祭神佛,多為做了不義之事後要懺悔,立心不再做壞事,為了解脫精神上的苦難,還想著要如何補救,力圖獲得心靈昇華,做道德更高尚的人才會得到神佛的呵護和保佑。
【王安石小故事】
不可用賄賂使神枉法
這有一則歷史小故事,王平甫知識淵博,擅長議論。他和哥哥——北宋宰相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議論新政,引經據典,多有批評。王安石不願聽。
有一回,王安石的兒子王雱,假借其父之名為非作歹,王安石痛加斥責,不久其子患了急病(後背部疽發而死),王安石命道士作法場,準備了大量的冥錢(燒化後,送給神鬼使用的紙錢)。王平甫說:「哥哥身在相位,應該讓天下後世人向你學習,以你為榜樣。王雱忽然患病,你要擺那麼大的場面作法禱告,有什麼好處?況且,哥哥你曾經以國法,懲治了不少奸臣惡吏。現在想用紙錢祈福,難道神仙那裡,就不執行法律,可以收受你的賄錢而枉法嗎?」
變異的「春節文化」
經歷了中共建政後的歷次「風雨」,今天的人,很多不信善惡有報、不信天理昭昭,「祭拜」者本質上還是無神論者,其實真正相信的是功名利祿。文化的內涵割斷之後,徒具形式的活動在本質上已經變異,也不再具有約束人心靈的道德效力了。
1949年中共建政前決定,將「正月初一」改為「春節」,這樣一來,不但原本豐富多彩的「過大年」被簡化成「歡慶春天」,和傳統年節相聯繫的中華正統文化內涵也被割斷。(文章部分內容節選明慧網〈感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