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禮物──體驗4D「彈紙」神功
「紙上奇蹟2:無所不彈」紙藝特展是2016年「紙上奇蹟」摺紙展的續篇。奇美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副組長周春桂表示,4年前的展覽著重「摺」的技法,讓紙張從平面到立體,這次則加上「切割、黏貼、擠壓、翻轉、推拉」等技藝,讓紙張從靜態到動態,「這次強調了一個『彈』,也就是一個動態的展示。」
該展覽共邀請國內外8組藝術家,包括美國立體書作家大衛.卡特(David A. Carter)、日本紙藝達人中村開己、臺灣紙藝界翹楚洪新富、顛覆雕塑語彙的中國藝術家李洪波、法國立體書人氣雙人組阿努克與路易斯(Anouck Boisrobert & Louis Rigaud)、德國紙藝工程師彼得.達門(Peter Dahmen)、丹麥塗鴉鬼才「記住我的名字」(HuskMitNavn),以及臺灣潛力新秀「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
究竟如何讓紙「動」起來?每位藝術家有不同的詮釋。德國紙藝工程師彼得.達門宛如一位紙上建築師,欣賞他的作品就像看到一朵花的開放,不需要語言,令人屏息,充滿驚喜。「對彼得來說,紙張從靜態到動態的翻轉瞬間,就像一個魔幻時刻,他為此深深著迷,也不斷追求這其中的可能性。」周春桂介紹,「彼得作品,線條非掌地簡潔,在開閤之間創造出了一個流動的世界。」
同樣的媒材到了日本機關大師中村開己的手中,則變身為滿滿的童趣與幽默。從信封抽出一張卡片卻被鯊魚突襲。周春桂說:「中村先生的作品看似非常地簡單,只用了橡皮筋、硬幣、彈珠,或是紙張的彈力,就創造出了令人出奇不意的動態效果,相信大小朋友都會樂在其中。」
顯然,如此生動的作品不是用看的,而是要玩的;因此館方以7天為一個周期,每天安排不同的作品,讓觀眾體驗其中的樂趣與巧思。
展場就是工作室 讓紙藝走入生命
為了讓觀眾更了解創作過程,本次展覽除了作品,更搭配了手稿、設計圖、模型,甚至藝術家的工作桌也搬到展場,膠水、剪刀,筆刀、各種尺、燈光⋯⋯一樣不缺,藝術家也搖身變為展品。
「我用了幾十年的工作桌搬到展場來,原汁原味,該有的灰塵都有,該有工具也有」,臺灣的藝術家洪新富說,「我不希望觀眾只是看到『這些作品好精采喔,拍拍手!』如果他能夠進入創作者的生活跟工作中,去知道這些東西怎麼設計跟創作出來的,那會是我期待的展覽模式。」
也許您不熟悉洪新富的名字,但如果您拿過燈會的手提小燈籠,很可能就是他的作品。洪新富也邀請觀眾在此拍照打卡,「用作者視角去看看這個展間發生什麼事情?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想做什麼?」洪新富期待透過這個展覽,讓紙藝貼近觀眾的生活,感受到誠意與溫暖,成為觀眾生命的一部分。
除了原汁原味的工作室,館方設置了「七大互動體驗區」,觀眾可以觸摸翻閱立體書、操作紙機關及紙玩具,還能現場DIY創作。觀眾也不用擔心沒有大師的高度技巧,館方特別邀請立體書作家卡特拍攝教學影片,短短5分鐘就能讓觀眾掌握紙張從平面到立體的要領,輕鬆完成作品。
走進立體書世界 拍出夢幻場景
立體書是本次展覽中的重頭戲,最早的立體書是怎麼出現的呢?竟是想解說動物的身體構造啊!臺灣的「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帶觀眾解開立體書的身世之謎並解析各種技法。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展區的巨型色票簾幕是非常受歡迎的打卡地點,完全不輸給放大5~8倍的大型立體書作品,或是整個牆面大的繪本彩繪場景呢!雖然疫情下充滿緊張氣氛,但只要遵守防疫規則,別把自己關在家,困在電腦前喔!「紙上奇蹟2:無所不彈」紙藝特展即日起展出至6月15日,展覽內容、相關活動及售票資訊請洽奇美博物館官網:www.chimeimuseum.org。◇
延伸閱讀:
● 我們在去看博物館的過程中參與歷史,同時你也可以創造歷史的一部分。──台灣紙藝家洪新富
● 「魔幻時刻」(The Magic Moment)
想像一下打開一本書時,一隻老虎跳了出來。如果一個立體的東西從本來收折在兩面書頁間躍然而出,就稱為「pop-up」。…我之所以在這個領域樂此不疲,是因為其巨大的可能性。
──紙藝工程師彼得.達門(Peter Dah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