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民營化 官派董事難監督
台電、中油雙漲,導致外界抓著兩家國企營運弊端,逼經濟部不得不撤換董事長,進行檢討改善。近日又爆發前行政院祕書長林益世索賄事件,中鋼子公司中聯的爐渣龐大的利潤,讓廠商以行賄方式奪取合約,國企壟斷寡占的事業,民營化的路走錯了?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說:「官派的董事淪為橡皮圖章,很難有監督的力量,關說、人謀不臧的事難以避免。」
龔明鑫表示,國營事業要創造效率,市場自由化是先決條件,民營化就不可避免。簡言之,「自由化」是讓國營事業感受到市場的競爭壓力,而「民營化」是改變「董事的結構」。但長期來看,國營企業還是要部分切割民營化,這是必走的路。
例如,中油、台電非完全民營化。台電的輸配電系統還是公共用途,屬公共財產部分,發電倒是可以民營化,所以非一概的民營企業。但國營事業藉民營化提升經濟效益是有例可循的,國際也有例子可參考。
「假設在競爭的情況下,各家民營電廠沒有勾結,電價仍要提高,就表示電價太低,必須調整,這時就不是效率問題,消費者就必須得衡量如何減少開支、消費的問題了。但若某一家民營廠降低了電價,其他的電廠因感受到壓力,就會呈現自由市場的競爭效應。」龔明鑫說。
因「政策任務」 官派董事多
他進一步說明,現行民營化的國企,因為有其「政策任務」,官派的董事多,政策任務如何與經營效益切割就很複雜。一個公司最重要的監督力量來自董事會,董事會只要有一位董事發現有問題,立院不管如何關說,董事會保留這樣的意見,也會有一定的監督效果。但若這些董事只是橡皮圖章,公司自理將完全無效。
中鋼號稱民營企業,但董事會仍是國營會、經濟部官派,沒有徹底民營化。地勇選礦公司已違反環保法令,所以必須透過民代的關說才能拿到合約,若完全民營化的公司,董事會要對股東負責,要和誰做生意,會選擇對股東最有利的,若人謀不臧,董事會是不會通過的。
立委黃偉哲也表示,要就完全民營,不然就讓國會、行政部門來監督。現在弄個四不像,中鋼財報、預算不用送立法院,但人事的部分,卻要行政院審核,有權無責,讓人有上下其手的空間。民營化雖增加了效率,但卻也減少了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