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審法更名國民法官法 民進黨挨批玩文字遊戲

民間團體「陪審參審一併試行推動大聯盟」6日發起繞行立法院活動,升級抗議立法院以臨時會草率處理「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記者李怡欣/攝影)
民間團體「陪審參審一併試行推動大聯盟」6日發起繞行立法院活動,升級抗議立法院以臨時會草率處理「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記者李怡欣/攝影)

【記者袁世鋼/臺北報導】

立法院臨時會昨(6)日繼續協商「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民進黨團提出修正動議,將法案名稱更名為「國民法官法草案」,並公布以此名稱所進行的民調結果,獲得78.2%的民眾支持,希望以此民意基礎力拚臨時會三讀過關。不過,這樣的結果卻與民間團體進行的民調相反。

民進黨6日公布「國民法官法」民調結果,有72.2%的民眾贊成總統蔡英文推動民眾加入審判的司法改革方向;而贊成由司法院提出的參審制「國民法官法」的民眾則有78.2%。此外,當人民加入司法審判時,有高達91.7%民眾希望審判團成員要有職業法官。

據黨政人士指出,民調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國人支持民眾加入審判的司法改革方向,顯見社會對於司法審判的改革具有高度共識。而進一步調查也發現,在「國民法官制」和「陪審制」當中,多數民眾更支持「國民法官制」,也證明蔡英文目前推動的方向是正確的。他強調,沒有哪個制度比較理想,重點在於「哪個制度比較能被社會接受」。

司法院、法務部也透過聲明一致強調,最適合臺灣的審判制度就是「國民法官制」。法務部表示,民眾認為與法官共同討論案件時,會讓民眾更勇於說出想法、並對案情更加了解而做出判斷;而這個觀念在法務部的民調中,有高達七成的民眾表示認同,因此「國民法官制」確實有助於人民更了解審判業務。

不過,臺灣民眾黨立委高虹安認為,這次民調的樣本數只有911份,且在問題的設計方面也是使用「國民法官制」,而非朝野正在協商的「參審制」,使用這樣的名詞其實是有點試圖混淆民眾的意味。民間司改會董事長林永頌也指出,蔡英文與司法院雖強調法案中有「陪審」精神,但只要「共同評議」就是「參審」,換湯不換藥並沒有用。

臺灣陪審團協會創會理事長鄭文龍則指出,民進黨宣稱民調顯示有七成以上民意支持「國民法官法」並不正確,事實上司法院先前針對「參審制」所進行的民調只獲得8%的民眾支持;且臺灣陪審團協會曾委託中山大學所做的民調結果,反而是有83%的民眾支持「陪審制」,但民進黨卻執意強行通過參審制的「國民法官法」,操作非常草率。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