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無線多重生理訊號監測儀」 抗疫新利器

聯新國際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粘春東(前中)與腎臟科主任林盈光參與提供醫療實務經驗及臨床測試。(記者徐乃義/攝影)
聯新國際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粘春東(前中)與腎臟科主任林盈光參與提供醫療實務經驗及臨床測試。(記者徐乃義/攝影)

【記者徐乃義/桃園報導】

遠端監測降低醫護感染風險,是肺炎治療新利器!這套系統的相關技術曾榮獲「Qualcomm Tricorder XPRIZE」國際大獎肯定,功能等同於加護病房使用的生理監視器,準確度通過衛福部食藥署TFDA第三方機構認證。團隊將提供裝置給有需要的醫院使用,疫情期間不收取任何費用,共同為抗疫盡份心力。

國立中央大學團隊研發「無線多重生理訊號監測儀」,聯新國際醫院參與協助臨床測試,醫師可從遠端監看病人心律、血壓等生命徵象,適合肺炎隔離治療時使用,能有效減少醫護人員頻繁接觸病人,降低感染風險。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特聘教授羅孟宗、助理教授林澂等多位專家共同開發的「無線多重生理訊號監測儀」,聯新國際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粘春東與腎臟科主任林盈光參與提供醫療實務經驗及臨床測試。

粘春東表示,目前治療肺炎的奎寧類或日舒抗生素藥物,可能會影響心律不整,因此治療時需多留意病人的心律變化。一般心律檢查需近距離接觸病人,醫護人員如果頻繁進出病房量測,恐增加感染風險。此外,肺炎病人並不一定是重症躺床或臥床,在負壓病房隔離治療時仍可以活動自如,因此固定式監測儀器並不適合。

「無線多重生理訊號監測儀」採穿戴式設計,病人只要隨身佩戴就能測量血壓、心律、呼吸頻率、血氧濃度等生命徵象,數據資料皆記錄保存,醫護人員可隨時透過手機、平板查詢,一旦發現病人情況改變,就能馬上處理,既可確保醫護人員安全,又能掌握治療時效。

林澂表示,這套系統搭配儀器再安裝APP即可使用,操作簡易,數據資料記錄完整,介面圖像化方便判讀與分析。裝置體積小、重量輕、便於佩帶,內建電力可連續使用2至3天,能反覆充電使用。

林澂進一步表示,資料經由藍芽傳輸最遠可達50公尺,如負壓或隔離病房有較多屏蔽阻隔,也能透過WiFi連線,不受空間與距離限制。數據資料能在手機或平板跨屏顯示,可一對多即時監看不同病人情形;所有量測記錄都完整保存在機器中,可同步至雲端,方便後續的整理分析。「無線多重生理訊號監測儀」於疫情期間將無償提供數組裝置給醫療院所申請使用,如有需要,請洽詢中央大學林澂助理教授(03)422-7151分機27756聯繫。◇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