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簽一階段協議 學者:戰線延伸科技戰
美國與中國1月15日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學者認為,雙方的紛爭並沒有隨著協議而解決,貿易戰並沒有真正休兵,接著戰線可能延伸至科技戰與貨幣戰。
台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林向愷表示,美國總統大選將在今年登場,美國總統川普不想讓貿易戰成為造成經濟不景氣的主要原因,與中國簽署第一階段的協議,這對美國短期不會有壞處,且美國對中共的態度仍強硬,假如中共並未進行體制性的改革,預期美國還是不會輕易放過中共。
關稅只是手段 政經改革才是重點
林向愷表示,美中貿易戰大家只注意到關稅,但關稅其實只是手段,美國真正關心的是中共的政經改革,必須開放中國市場。另外,貿易戰還要解決智慧財產權的問題,美國認為中共正利用國家力量,以策略培植科技產業。所以,關稅是把中共逼上談判桌的手段,預期未來美國還會用更多方式處理中共問題。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這次的第一階段協議是妥協的結果,第一個是川普急著要大選,需要通過協議讓中國買美國的農產品,讓農業選民得到滿意,並增加川普的聲勢。現在,川普政府也開始準備談第二階段協議,希望讓政策發揮效果,增加自身選舉的勝算。而中共則是三面受敵,除內部的反對力量外,還有反送中與美中貿易戰問題,中共的內部情況相當嚴峻,因此也得清理戰場。
「現在是貿易戰可解,但科技與貨幣戰難料。」王健全表示,美中之間的矛盾不是一、兩天的事,美國還沒放鬆對華為的制裁,只是通過短期協議解決燃眉之急,「美中還有5G、AI,還有科技的紛爭,與大國經濟主導的問題,因此預期雙方的紛爭,不會在短期內結束,預期將來還會持續一陣子。」
美國可單邊認定中方是否違約
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表示,這份協議的落實才是真正的重點,由於中共過去有太多不履行承諾或協定的紀錄,所以美國不再天真,而是架設了「執行機制」,可以單邊執法,單邊判定中方是否違約,然後加以懲罰。
吳嘉隆表示,以貿易失衡問題的角度觀察,的確需要中方向美方加大採購,可是中方的採購能力,有可能做了過度承諾而無法兌現;就美國的角度,美方在做的事情其實是分散進口來源,而不是由自己來生產製造,來取代進口。
吳嘉隆表示,如果美方把許多製造品集中從中國來進口,那會把中國的出口能力變大,使得談判籌碼變大,那中共就敢對美國叫板了。因此,這就是第一階段的效果,美方希望透過分散進口來源,來削弱中方對美國的談判籌碼。
吳嘉隆認為,在第二階段,美方希望達成的效果是科技戰與金融戰,這才是美方真正具有優勢的領域,中方完全不是對手。估計美方將會在這兩個領域加壓力,以便推動中國的結構性改變,移除不公平貿易行為,這是貿易談判的核心內容。
吳嘉隆預測,第三階段,美方希望達成的效果是針對不公平貿易行為背後的中共體制,包括:權貴集團的既得利益與種種監控審批。在美方看來,只要中共的這一套權錢交易體制還在,不公平貿易行為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變。所以問題的根本解決,就是要動到中共的經濟體制真正轉型成市場經濟。
吳嘉隆表示,綜合以上所述,初步貿易協議的簽署並不等於貿易戰休兵,因為關稅仍然持續,只是目前的氣氛是關稅暫緩升級,不再惡化,但這不代表是真正休兵。
貿易戰非台商回流唯一原因
至於台商是否因美中紛爭的緩解而受到影響,林向愷表示,美中貿易戰是造成台商回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由於中共的對中國的資本管制越趨嚴格,且人力、土地與環保等成本也攀升,「台商已經知道得趁早走,如果想繼續從事低成本的製造,得趕緊遷廠到越南,如果要回台灣也得加快。」
王健全表示,但隨著美中簽署第一階段協議,台廠得到的轉單規模會減少,但台商還是會一波一波的回流,由於這並非只有貿易戰的因素,還有中國投資環境的惡化,包括:成本提高、社會保險與環保等問題,「美中貿易戰只是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