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12個字讀懂美中經貿談判 (4)

⊙程曉農

關於美中經貿關係惡化對美國的經濟社會安全的影響,舉兩個例子。第一、美國的製藥工業已經空心化,大部分原料藥和許多常備普通藥物都依靠中國供應。現在的雙邊關係產生了一個風險,那就是,一旦中國停止原料藥和常備普通藥物的供應,美國就可能出現藥房斷藥的嚴重問題。現在美國政府部門已開始關注這一點,同時,美國的製藥公司和藥品進口公司也開始未雨綢繆,在全球尋找替代來源,同時考慮美國藥物的部分國產化。

第二個例子是高科技電子產品。過去多年來許多高科技電子產品公司都依賴中國的製造基地,但現在這些公司不得不考慮重組它們以中國為重心的全球化產業鏈,因為今後在中國製造的零部件或在中國組裝的產品可能面臨美國的安全性審查。而中方的強硬態度同時也表明,北京可能用這些產品來要挾美國政府;也就是說,美國公司的中國供給經營策略可能被北京當局利用來威脅美國。對任何一個大公司,這種政治性風險都超出它們的商業承受能力,所以,它們只能改變產品的生產鏈,把訂單轉移到沒有這種風險的國家。比如,蘋果公司已經在悄悄地這樣做了,當然,它會保留在中國製造、就地銷售的工廠。

由於北京的對美經貿談判策略在商業上造成了巨大的經營風險,那些面對中國的供給依賴型跨國公司(不僅僅是美國公司,也包括日本、歐洲、台灣、韓國的面向美國市場的公司),都不得不調整產品生產鏈的國家構成,讓它們的產品從中國供給依賴型變成部分非中國供給。這些企業從去年開始就悄悄地在東南亞、南亞、南美洲新建生產鏈,幾年內它們的訂單就會大量轉移到這些中國之外的新生產基地;到了那個時候,中國的很多出口導向的工廠會突然發現,從某一天開始訂單消失了,而在其他國家製造的同類產品已經不聲不響地在美國市場上出現,「中國製造」就此退出了。

此刻,這個過程像「鴨子划水」那樣靜悄悄地正在進行,這些計畫轉移生產鏈和訂單的跨國公司不會、也沒有必要通知中國政府。雖然這個過程才開始一年多,其效果已開始在美國消費品市場上出現了。比如,今年的冬季購物季節,一些多年來傳統上由中國供貨的消費品,比如廚房用具、小家具、服裝、小電器等,供貨國家都改變了。

等到這個全球跨國公司的生產鏈調整、轉移完畢,那時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可能就自然解決了。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廠房設備可能依然還在,但就是訂單沒了,有廠有貨沒買主。其實,不僅僅是外企在作撤離準備,很多面向美國市場的中國企業也加入了撤離大潮,因為它們也怕今後關稅衝擊它們的產品價格;不轉移到別的國家,這些中國企業會被衝垮。

這就是對中共來說「贏就是輸」的根本原因。簡單來講,中共在美中談判方面政治上贏得了姿態強硬的面子,但卻為「世界工廠」營造了巨大的經營風險,結果導致跨國公司轉移產業鏈,而中國部分退出經濟全球化,大批出口企業陸續倒閉破產,大批員工失業。

更重要的是,美中貿易戰改變了經濟全球化的穩定布局,以品牌和市場營銷為主體業務的跨國公司正在學習如何認識風險因素和強化防風險意識;一旦這一層明確了,轉移生產鏈其實是代工廠的事,而代工產業鏈的下游組裝公司對上游的零部件生產公司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代工廠集群的撤出意圖和轉移過程往往都事先嚴格保密,甚至向中國有關方面施放煙幕,以麻痹中方,減少可能的官設障礙;等到新產區準備好之後,只需要在中國關廠開人,然後出售設備廠房就行了。對跨國公司而言,分散生產和擺脫「中國依賴」這雙重考量是它們過去兩年來正在上的重要一「課」;而對中共而言,這種基於雙重考量的撤離決策從不同方向同時擊中「世界工廠」的軟肋,加快了中國經濟下行的速度。(全文完)◇

延伸閱讀
川普政府批評《華日》報導不實
2019年12月17日 | 4年前
白宮:美中協議 智財占很大篇幅
2019年12月17日 | 4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