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古代天人觀 天然茶當道

紫藤廬成了台灣第一座市定古蹟,同時也是一處活古蹟。(記者唐賓/攝影)
紫藤廬成了台灣第一座市定古蹟,同時也是一處活古蹟。(記者唐賓/攝影)

【記者吳涔溪/報導】

農藥、化學肥料氾濫,令流傳數千年的茶文化到了近代,顯得黯淡無光。潛心習茶三十載的紫藤廬主人周渝,發現回歸自然的「天然農法」,其實是展現了古老「天人合一」的科學觀,讓茶葉展現自神農氏以來的「藥用」本性,成為台灣茶人們追求的新境界。

曾經是著名經濟學家周德偉的公家房舍,50年代成為台大自由主義學者的聚會之所,由么子周渝接管後,成為黨外人士落腳之處、藝術家的展演實驗空間。見證了半世紀的人文薈萃,紫藤廬以藝文沙龍的茶館形式,成了台灣第一座市定古蹟,同時也是一處活古蹟。

而當中的靈魂人物周渝,曾經這樣形容自己開設紫藤廬茶館的動機,「我憂國、憂民、憂社會、憂文化,因為百病叢生,找不到醫院治,只好開紫藤廬來治療自己。」

許多知識分子、藝術家,把紫藤廬不只當作茶館,還當作心靈休憩的道場。在這個道場中,「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周渝體會到中國傳統儒道兩家的天人思想如何在製茶、飲茶、品茶的世界裡具體而微的展現。

種茶、製茶 返回古代天人科學

周渝泡了一泡三十年以上凍頂彰雅村的陳年老茶,茶湯自然轉出藥的味道,香氣越泡越香,每一泡茶湯的滋味也不盡相同,周渝說這就是早期自然耕作的特點,「以前茶樹的根很深,可以往下深入土壤,茶葉蘊含的成分比較豐富,每泡茶釋放出來的成分不一樣,所以茶湯味道會轉。」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進入人的飲用世界,最早是以藥用出現,「但是晚近採摘過度、大量施用化學肥料,使得茶樹根長得不深,內涵成分不若自然栽種來得多樣。而且越來越多人對以化學肥料種的茶很敏感,一喝胃就不舒服。」周渝說。

台灣的製茶工藝承襲自中國東南部福建,發展出催化與控制茶葉發酵的高度技巧,周渝認為,好的製茶師不僅上知天文地理、能夠透過人體的感知和觀察預測天氣、判斷茶葉的發酵程度,這來自中國古代科學的特點。

儉樸、美學 根植於修煉文化

《茶經》中強調:「茶之為飲,最宜精行簡德之人。」周渝詮釋「精行」兩個字,強調從選擇什麼地理、如何做茶、如何煮水才能泡出好茶,茶的世界中,從茶樹的種植、製造、品茗,再再都需要一種細緻和敏銳的心靈,能夠去觀察自然的現象、找出最好的方式。周渝強調「茶雖然儉樸,但不是簡陋。」

周渝認為,千百年來富饒的茶文化都可回歸到中華大文化系統中的核心「修養文化」,而修養文化的源頭無寧是「養生」,而在茶進入到人體產生藥用,品茗產生美感和生活藝術之前,茶樹的生長環境、製茶技術,都得回歸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裡。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自然生態農法,追求生態完整、平衡,就如同《中庸》裡的「致中和」的概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即各方面達到一種「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萬物便生長繁育,周渝相信這是許多茶農、茶人追求的境界。◇

延伸閱讀
妙喻人生
2015年05月03日 | 9年前
宜蘭舉辦愛戀桃花源聯合婚禮
2015年05月16日 | 9年前
屏縣查獲黑心米血 添加藥用石膏
2015年04月24日 | 9年前
四草綠色隧道 袖珍版亞馬遜河
2015年04月20日 | 9年前
動中更有閒情在
2015年04月07日 | 9年前
幸福解說員 吳銀水一講20年
2015年02月18日 | 9年前
企業董座:人的一切來自於神
2015年03月17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