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回流 中經院李淳:缺地問題最大

李淳表示,美中貿易戰促使台商調整供應鏈結構,可以預期會有更多台商為了避險,降低在中國的生產比例。圖為示意照。(Manan VATSYAYANA/AFP)
李淳表示,美中貿易戰促使台商調整供應鏈結構,可以預期會有更多台商為了避險,降低在中國的生產比例。圖為示意照。(Manan VATSYAYANA/AFP)

文/記者張原彰

台商回流台灣,經濟部預估,今年回流資金的目標高達5千億元,各界預期帶動台灣經濟發展,中經院WTO及RTA研究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認為「確實會如此。」他也表示,美中貿易戰促使台商調整供應鏈結構,可以預期會有更多台商為了避險,降低在中國的生產比例。

根據國際知名經濟預測機構IHS Markit最新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2%,高於香港的1.8%、南韓的1.7%及新加坡的1.4%,躍居亞洲四小龍之冠,為近十多年來首見。

李淳認為,台灣經濟成長率樂觀的重要原因是投資熱度增加,GDP的計算裡投資佔很大的項目。台灣受惠於美中貿易戰,台商的資金回流將帶動經濟成長,IHS Markit也這麼認為,他說,「確實是如此。」

「但嚴格地說,台商未必會完全退出中國。」李淳認為,台商應會務實的回流,應非一次性的完全逃離中國,「原因是中國與多數國家還不存在貿易戰,因此台商這次是在調整供應鏈的結構。」

李淳說,可以想像,現階段受衝擊較大者,會是在中國生產,並以出口美國為主的業者,而出口歐洲等地區的廠商暫不受影響,因歐洲還無貿易戰的問題,「因此同個業者可能會把出口美國的產線移出中國以規避關稅,至於出口其他地區的產線,則是繼續留在中國。」

不過美中貿易戰擴大,且未有達成協議的跡象,因此即使在中國留有產線,或是仍選擇在中國生產,台商仍會思考撤出的時機,以規避不可預期的風險。

李淳說,在中國生產且以美國為市場導向的外商們,未來將持續面臨兩大壓力,除關稅壓力外,第二是美國技術授權的限制,這會讓許多台商開始降低在中國生產的比例,「可以預期越來越多的業者,會為分擔風險而調整產線。」

即使台商決定回流台灣,仍得克服台灣人力與生產成本較高的難題。李淳說,比起亞太地區多數的國家,台灣的生產成本高相當多,尤其是土地成本,台灣部分工業地區的土地已炒到住宅區的價格,寸土寸金,「如果廠商還沒開始生產,就得先花費一筆資金在土地上,對他們來說非常划不來。」

4類台商較容易回流

這樣的環境下,李淳分析,有4種類型的台商比較可能回台。第一是在台灣本來就擁有廠房,回台是為擴充能量,或能恢復在台停滯的生產線者;第二是產品單價高、附加價值高者,以自行車為例,單車行賣的1500元車款可能不會回台,但20萬的高單價車款較可能以台灣作生產基地。

李淳說,第三是產業鏈較完整者,自行車廠在台灣可找到各種零組件的供應商,但紡織廠在台灣沒有供應鏈,這樣回台就比較困難,較不會選台灣作生產基地;第四是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高或需要高階勞動力者,台灣的人力素質高於中國與東南亞等國家,研發等高階人才需求較高的廠商較易選擇台灣。

李淳認為政府可以有更好的發揮,他說,政府幫助台商回流的第一要務,得確保生產成本是否在合理範圍,若不合理要對症下藥,目前需解決廠商取得土地的問題,目前北部工業區土地價格飆漲,政府得檢視是否有人為炒作。另外,廠商選擇地點有諸多考量,許多供應鏈夥伴集中在北部,要求他們移往台中或台南有其困難度。

至於勞工缺口,李淳說,他不贊成增加外勞配額,缺工問題不一定與外勞有關。招募外勞追求以生產成本降低,會產生扭曲的現象,容易吸引到原本應該到東南亞的台商,反而對台灣經濟的長遠發展不利。

延伸閱讀
新南向攻略 學者倡4大心法
2017年03月12日 | 7年前
李淳怕李安探班:壓力會更大
2014年06月22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