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台灣自行車風潮 巨大二代劉麗珠:騎車讓我更健康美麗
時光流轉,自行車從以前的載貨工具,到今日的戶外運動休閒工具之一;民眾從河濱騎乘到市區代步。台灣的自行車文化改變,在巨大集團第二代、台灣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劉麗珠女士眼裡,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台灣的騎乘文化是從河濱到市區。」劉麗珠回憶台灣自行車推廣的歷史,那時她的父親、巨大董事長劉金標,已經看見自行車不只是載貨、賺錢工具,而是能帶給人健康的運動休閒活動。
從河濱到市區 自行車文化流變
許多在台北出生長大的人,因為大眾交通工具方便,加上擔心市區騎乘危險,多數不會選擇騎單車代步。自行車推廣從河濱開始,讓民眾喜歡上單車,基金會也舉辦訓練營教小孩一天學會騎車。隨著技術進步,自行車種變得更有效率,騎乘體驗更舒適,可以騎得更快、更遠,「整個騎乘風氣是這樣一路帶上來的。」
劉麗珠也觀察到,台灣騎乘風氣與外國很不一樣,「台灣大部分都是公路車,因為山陵地有林務管制,登山車使用人口不多。而國外賣的大部分是登山車,他們會把單車用汽車載到鄉間泥道,去那裡騎乘、挑戰。」
台灣身為自行車製造大國,加上Ubike帶動,騎乘人口比例其實很高,絕對贏美國。只是我們有很多地方還不夠方便,加上騎機車成本很低、停車太方便,所以很多人還是選擇騎機車。「騎單車的習慣的養成還是很脆弱,需要民間與政府一起合作。」
健康、美麗 單車生活樂趣多!
原本定居美國的劉麗珠,假日喜歡和朋友打高爾夫球,為了幫父親實現自行車島的夢想,2008年回到台灣接下基金會執行長。她開始認真騎車、了解自行車結構原理,並且跟著教練學會正確的騎乘姿勢與技巧。「從河濱開始,假日騎車變成我的休閒活動。」
劉麗珠說,由於假日逼自己出去運動,加上會訂定里程數,例如:今天騎50公里,下次要騎70公里,生活更有目標、不會懶散。騎車過程中,也意外地結交很多車友,對生活帶來很多樂趣。
說到騎單車帶來的生活樂趣,劉麗珠回憶,2010年某個假日,剛騎車不久的劉麗珠想要挑戰山路,與先生一起騎車,看到什麼就轉進去探索,結果不小心騎到比風櫃嘴還難騎的熊空茶園,「我一直騎騎騎、喘得半死,中間休息了10來次吧!」好不容易攻頂後,遇到一位退休老先生。
老先生以前是司機,因為膝蓋痛,退休後兒子跟他說,「爸,不然你騎車啦!」因為住家接近桃園,老先生從另一側騎上熊空,「他每天都騎熊空。」劉麗珠很驚訝,因為自己騎得快累死了,中間一直詢問「到了沒?到了沒?」結果人家一路輕輕鬆鬆騎上來又騎下去,我說「那你膝蓋真的沒問題嗎?」他說:「我的膝蓋好了。」
推廣自行車過程中,劉麗珠聽到很多因為騎自行車而獲得健康的案例。「我有一位朋友,他說我要像你爸爸一樣,80歲還要環島。」那位朋友81歲時也跟著環島,年紀雖長卻騎在隊伍前面,「他環島的目的,就是拿環島來做健檢,他今年已經82歲了。」
☆執行長經驗談☆◎勤保養 單車美眉也能水水的!
「因為騎車,我更重視身體和皮膚的保養,反而變得更健康、更美麗。」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她常常騎車,皮膚還是這麼好?劉麗珠直率的說,「就是不要怕晒太陽、怕運動!」而她的保養祕訣,「就是一直保溼。」晒太陽前,先擦好幾層的保溼保養品或乳液,再擦防晒油,運動過程2小時補一次防晒。回家後將肌膚清潔乾淨,繼續加強保溼,有時一天會敷上兩次面膜。
◎騎乘單車一定要fitting!
對於騎單車的注意事項,劉麗珠提醒民眾,如果只是一般30~50公里的淡水來回,騎哪種車種都沒關係。如果要一趟騎乘70公里以上,想騎得有效率,還可以談笑風生,一定要騎公路車,而且一定要fitting。「不要騎跟自己尺寸不合、跟路況需求不符合的車子。例如:公路車騎在泥土的陵道會滑倒,登山車騎在柏油路是跟自己過不去,因為會很黏路面、很重很慢。」
自行車和衣服一樣,有分XS、S、M、L不同尺寸,不過還是有些地方要微調。「除了身高與腿長、坐墊前後與高度、坐墊與把手的距離、與腳踩踏情況都調整好,這些微調都是很精密、敏感的,這都與fitting有關。」
「公路車雖然騎車背是彎的,可是骨盆架在座墊上位置是正的,彎下去是讓腿更容易施力。」劉麗珠強調,騎車的學問很大,騎得多才知道原理是什麼。平時她也會在家踩訓練台,一週踩2~3次,鍛鍊腳力、效率和心肺功能。
如果年紀比較大或要騎陡坡,有些人會選擇電動輔助自行車,一樣要透過腳踩踏,但就像有人在後背推你一樣,可以騎得比較輕鬆、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