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在地化 CIP籲投資環境穩定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12日表示,迄今已完成60項本土合約、本土採購金額將超過200億元,12日再加碼完成3項合約。CIP亞太區董事長艾卓儒( Anders Eldrup)則說,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國家,以具體政策、資源推動離岸風電發展,韓日兩國甚至遠遠落後台灣。他呼籲,政府提供穩定投資環境,也期盼台灣未來成為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領先者。
風電開發商必須在11月15日前提交在地化規劃。CIP台灣區執行長侯奕愷除宣布完成2021年第一期彰芳風場100MW本土化報告、繳交,亦坦承這是「非常艱鉅的挑戰」。
侯奕愷指出, CIP目前本土化強項包括,與世紀鋼合作,世紀鋼將帶領下游9~10家本土公司,開創本土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產業鏈;2018年3月遴選前,CIP早就正式下單三菱重工維特斯(MHI Vestas),簽署產能預定協議,以經濟規模促使他們本土化。CIP也在海事工程、地質鑽探、地球物理調查、探測、警戒船、鋪覽船租賃上,與台灣廠商一起合作。
侯奕愷說,台灣離岸風電本土化政策非常具體,英國政府花了15年左右才建立零星的本土產業鏈,不像台灣既完整又快速。不過,他希望政府能創造穩定投資環境,以及可預見的市場規模。「不只是為了開發商而已,更重要是為了整個台灣產業投資的信心。」
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外商願意到台灣,是看到政策明確、價格合理。但開發商、系統商一定會碰到很多問題,尤其艾卓儒、侯奕愷再三提到,要看到穩定的市場量以及躉購電價的合理,他們才能安心在台灣投資。他們呼籲市場穩定、價格合理,經濟部一定放在心裡,因為如果不合理, 企業很現實,它就離開台灣,更何況旁邊還有韓國、日本、中國大陸、越南(的競爭)。
沈榮津也提醒,國內供應商在品質、價格、交貨期方面一定要符合國際,且一定要講道理、合理,才能藉機練兵,才能被開發商、系統商納入他們的國際供應鏈體系,永續經營,「國內供應商老闆要用心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