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話題】美股反映沒有「鮑爾賣權」
道指兩天重挫1400點,納斯達克指數自高峰起算跌幅逾10%落入修正領域,市場多將矛頭指向聯準會過度升息的打壓,部分投資人則開始懷念葉倫主政時代的「葉倫賣權」(Yellen put,指每次股市大跌後,聯準會都會出手相助,如同為股市提供了具有避險功能的賣出期權)。
川普以美國總統之姿三度抨擊聯準會升息腳步過快,史上極其罕見,顯示二者對當前經濟走向的見解出現分歧,而股市近期的反映似乎站在川普這一邊。
這種分歧,主要反映學者與實務界對近年美國經濟解讀的差異。聯準會官員以傳統觀點,希望在景氣過熱之前未雨綢繆,將利率緩升到中性水準以上,除可控制通脹爆發外,還可在下次經濟衰退前儲備足夠的政策銀彈。
然而,儘管美國失業率降到近1969年以來少見的3.7%低水位,第二季GDP也達亮眼的增長4.2%,但環顧全球似乎只有美國一枝獨秀。這種美國獨強的情況與川普的新政極其相關,其推動的「美國優先」政策已透過企業減稅等政策讓企業營運和資金回流,讓原本已經快到景氣循環末端的景氣出現延長波。
這種政策延長景氣周期的做法卻要付出政府債台高築的代價,而美國指標性的十年債殖利率長時間維持低檔,正好讓美國政府可用廉價的資金成本槓桿一切新政。
今年第二、三季期間,該殖利率維持在2.8%~3.1%,上週突然竄高到七年最高的3.23%,出現這種公債利率的上升趨勢,首當其衝的雖是股市信心的潰堤,但更重要的是美國政府財政負擔的增加,造成未來施政上的掣肘,這也就是川普所擔心的「過度升息抵銷減稅利多」的原因了。
更何況,當今的經濟與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不同,油價的漲跌已非絕對主導物價的根本原因,而且通脹過去很長時間都沒有在全球普遍出現,顯示隨著先進國家的少子化和高齡化,全球的有效需求不足,加上美國頁岩油近十年的蓬勃發展,供給已沒當年那般緊俏,再配合時下諸多替代能源的搶市,聯準會與其擔心通膨成為下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不如思考如何刺激整體的有效需求,或防堵下次經濟危機的爆發,或許才是正道。
投資人為何喜歡葉倫?因為葉倫是貨真價值的鴿派,在2015年底她啟動了金融風暴後的首度升息,之後也進行了多次的升息,但市場卻沒有驚慌失措,因為她的措辭相當纖細,深怕過於激進的弦外之音驚嚇了市場,而股市往往因她的評論而展開跌深反彈,「葉倫賣權」從此出名。
川普提名鮑爾時也認為他是鴿派,股市參與者先前也寄望「鮑爾賣權」(Powell put)。但實際上,他近期的鷹派言論居多,所以才引發川普三度抨擊。此前一份研究顯示,鮑爾談話後,標普500指數平均下跌0.4%以上,顯示投資人已不將他當作鴿派。
或許,鮑爾可以仿效葉倫的做法,行動上可緩慢將聯邦利率由目前的2%~2.25%拉升到中性水位的3%或更多,但其言論似乎應該修飾,用弦外之音提振投資人信心。或許,他可以參考股市的回應進行修正,至少今年底先暫時不要升息,因為畢竟股市是經濟的櫥窗,若不慎將股市打入熊市引發負面連鎖效應,屆時救市的困難度將增加許多。
所謂「事不過三」,川普今年已三次抨擊聯準會太執著於升息,他以後不需嚴批聯準會,民眾也會相信其立場主張是鴿派的。所以,只要未來股市有任何的風吹草動,投資人是不會怪罪川普的,只會指責聯準會的「食古不化」。光這一點上,川普的情商也是高人一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