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共統戰 學者:應留意經濟分化
中共砸巨資挖走中華民國友邦多明尼加,引起台灣民眾反彈。不過,除了對國際空間的打壓外,有學者關注中共對台灣內部經濟分化的策略,認為台灣民眾持有兩岸關係對經濟不利的負面觀感,但此觀感除了可能是真實經濟情況的反映之外,也有可能是統戰宣傳所造成的心理作用。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在《淡江國際評論》發表專文指出,經濟分化策略可理解成中共「銳實力」(sharp power)在台上演的劇碼之一。「銳實力」一詞由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於去年底提出,用來描述中國、俄羅斯等威權強國如何透過各種強制與誘因手段,對海外民主社會進行資訊扭曲和輿論操控,以達到壓抑反對聲音、塑造友善民意的目的。
中共對台灣實施的經濟分化策略,即是憑藉其龐大的經濟資源,對台灣不同執政當局施以差別待遇,中程目標可能是塑造「台獨當家」對經濟不好、遵守「一中」才有糖吃的輿論氛圍,最終目的不外乎塑造「反獨促統」的民意走向。
黃兆年說,目前看來,中共對台經濟分化策略似乎有初步效果,但是否達到「反獨促統」的最終目的則尚不明朗。根據中研院社會所中國效應調查(簡稱CIS調查),當台灣民眾被問及「兩岸關係目前的發展,對台灣整體經濟的長期發展,是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在2011至2016年間,認為有正面影響者皆多於認為有負面影響者。
但到了2017、2018兩年,變成認為有負面影響者多於認為有正面影響者。該轉折不只發生在民眾對總體經濟的評估上,類似情況也出現在民眾對個體經濟例如家庭的衡量上。可見2016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從「熱絡」轉為「冷和」,也讓台灣民眾產生兩岸關係對經濟不利的心理認知,似乎符合中共對台經濟分化策略的中程目標。
黃兆年表示,製造「反獨促統」的民意才是經濟分化策略的最終目的,此目標是否達成尚須進一步研究方能判斷。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政黨輪替之後,較多台灣民眾持有兩岸關係對經濟不利的負面觀感,但此觀感除了可能是真實經濟情況的反映之外,也有可能是統戰宣傳所造成的心理作用。以觀光產業為例,中共政府長久以來把「陸客來台」作為其對台經濟分化策略的重要政策工具,2008年國民黨政府上台後開放陸客來台,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則大幅縮減陸客來台,使得台灣社會在政黨輪替後,普遍存有台灣觀光遭受重大衝擊的印象。
但事實上,根據政府統計數據,2016年後全台灣外來觀光人數不減反增,雖然陸客大幅下滑,但來自東南亞、韓國、日本、港澳者明顯變多,同時總觀光收入也有所提升,雖然外匯收入略為下降,但國人旅遊消費大幅增加。假如實際經濟情況並未如民眾心理所以為的那麼差,那麼台灣政府就應加強資訊揭露及輿論溝通,以因應統戰宣傳所造成的心理作用及輿論效果。
綜合而言,面對中共經濟統戰,台灣政府對外應持續分散對中的經濟依賴,對內則應關注並照顧在經濟上或認知上受害的群體,並且進一步鞏固台灣民眾維繫政經主體性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