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楊智偉院長出席全球腎臟健康高峰會 分享台灣經驗
每年約有170萬人,特別是在中低收入國,因為缺乏透析治療而死於急性腎損傷。長庚大學醫學院楊智偉院長指出,在末期腎病患者中,許多人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支持性的療法,而非透析的照護;但在適合透析的病人中,也只有小部分比例獲得腎臟移植。以2014年為例,全世界大約執行了8萬例腎臟移植,但這僅滿足1%的RRT需要,有此可見資源的缺乏。
第二屆全球腎臟健康高峰會(Global Kidney Health Summit)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迦舉辦,全球91位腎臟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未來5到10年全球腎臟病照護的策略。長庚大學醫學院楊智偉院長也出席此次盛會,分享台灣在過去30年腎臟防治的經驗及作為,其報告內容被視為未來學習參考的對象。
此項高峰會尤其針對中低收入國家,就如何協助這些國家能夠從預防醫學支持性療法進入腎臟替代療法,譬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以及腎臟移植,以更適當的腎臟的療法協助治療這些因腎臟疾病瀕死的病患。
楊智偉指出,台灣過去在腎臟醫學會以及政府的協助共同合作下,積極推動腎臟疾病的防治,在慢性腎臟病早期監測以及透析前腎臟病的跨領域團隊治療方面,都有相當成功的防治經歷跟經驗,全球慢性腎臟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上升,並且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增長速度最快。
據估計,2010年全球有262萬人接受腎臟替代療法 (RRT;透析和移植),並估計在中低收入國家有230萬至710萬個病人需要RRT治療,但卻死於缺乏有效的末期腎病照護。
末期腎病照護在理想情況下可作為支援性照護、透析和移植的組合。尤其是資源有限的中低收入國,RRT必須優先考慮其他往往更為緊迫的需要,包括環境衛生、清潔飲水、傳染性疾病、預防和治療非傳染性疾病 (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腎病)和生殖健康。
楊智偉指出,國際上對末期腎病照護的實行標準共識,以及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達到有效的治療的方法,將是維護全球民眾腎臟健康的當務之急,這也是引領全球發展的國際腎病學會所要扛起的重責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