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特展】表象之下——荷蘭靜物畫的寓意世界(下)

即使是花團錦簇的花束靜物,或許都有現代人們意想不到的內涵。圖為波隆希爾(Hans Bollongier),《花卉靜物》,1639年,油彩.木板,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藏。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提供)
即使是花團錦簇的花束靜物,或許都有現代人們意想不到的內涵。圖為波隆希爾(Hans Bollongier),《花卉靜物》,1639年,油彩.木板,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藏。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提供)

文/記者黃捷瑄

當風景、花卉、生活物品在17世紀獨立成為特定的繪畫類型時,宗教的道德意涵並沒有退卻。「在一個宗教文化傳統仍然非常濃厚的背景下,人們對完全沒有道德意涵的作品仍然難以接受。」于禮本說:「以觀看的『視覺記憶』來說,當時的人即使看到沒有宗教場景的靜物畫,但因為之前靜物元素依附宗教繪畫的視覺傳統仍然根深柢固,他還是會聯想到宗教意涵。事實上,當時的許多靜物畫版刻還常附帶道德說教性的短文,由此可見一斑。」

盛行於17世紀的「人世虛空」主題經常透過骷髏頭、傾倒的器皿、散落的圖稿、樂器發出「人必有一死」的警愓。

偏愛小而親切主題的靜物畫家寇爾特(Adriaen Coorte)在《蘆筍靜物》(1697年)中描繪單一蔬菜的精緻與生氣,同時以桌角的裂痕提示死亡。

即使是花團錦簇的花束靜物,或許都有現代人們意想不到的內涵。波隆希爾(Hans Bollongier)的《花卉靜物》(1639年)以鬱金香為主角,巧妙地結合銀蓮花、玫瑰和康乃馨形成一個平衡的構圖。

然而,這個畫面或許不存在於真實世界,因為這些幾種花並不在同一個時間開放,但是透過素描,畫家能留存花朵盛開的模樣,再將它們組織在一起。

再者,據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的解說,這件作品描繪於1637年荷蘭股市崩盤後不久,當時許多人因為鬱金香投機而破產,因此這個繁盛的花束「或許寓意塵世物質的虛幻短暫」。◇

延伸閱讀
修復清代甲冑 台灣保存高超技術
2013年08月20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