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棄物再生 打造梨想生活

梨理人團隊將農業廢棄物的再生循環,不但可以減少浪費以及汙染,更可以帶動農村的轉型。(施芝吟/攝影)
梨理人團隊將農業廢棄物的再生循環,不但可以減少浪費以及汙染,更可以帶動農村的轉型。(施芝吟/攝影)

文/施芝吟

台中后里仁里社區生產高接梨,但甜美果實背後的農業廢棄物,經過大學生的洄游農村,創立「梨理人」,研究再生產品,製作以廢棄梨梗結合在地與環保產品「梨煙筆」,將次級品製成「梨甜」,協助農村做分類回收及生態教育,更將農村推展成微型產業,包含導覽、產品、體驗等課程,販售部分所成為回饋金,增加梨村收入。

2015年,就讀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際企業系的徐振捷,與任芸萱、林羿維等人,參與「大專洄游農村計畫」,暑假期間進駐台中后里的仁里社區。梨理人共同創辦人徐振捷說,當時駐村2個月發現高接梨產業有燃燒、丟棄廢棄物的情況,如接在枝頭上的梨梗,採收期結束後就喪失使用價值,由於農民不知如何處理農棄物,只好將包覆梗枝的牛皮紙袋、鐵絲、梗枝等聚集起來焚燒,卻造成空氣汙染。

他表示,梨理人將廢棄物創造價值,包含產品研發,分類回收的模式,透過民眾募資的方式,去測試回收機制是不是有效率,研發產品包括梨煙筆、梨甜果乾。之後將朝向希望農民不要棄置或燃燒,都可以進入回收體系。至於可再生再利用做成什麼,可以一起研發推廣。

徐振捷說,一開始跟農民講不要亂丟、要最好回收,但是大家都是抱持著負面或是懷疑的態度,因為這樣做會增加他們的困擾,多花時間分類。

徐振捷與夥伴捲起衣袖親自分類農棄物,可以用的鐵絲就重複利用,土色牛皮紙袋拿來做再生紙,至於大小不一的梨梗枝,經過切割、鑽孔後,成為咖啡色筆身的「梨煙筆」,當成商品出售,並從獲利中編列社區回饋金,更培訓在地居民製作梨煙筆。

梨理人拾起廢棄梨梗,構思出具有環保意義的「梨煙筆」,同時收購次級品,製作出「梨甜」果乾。梨理人拾起廢棄梨梗,構思出具有環保意義的「梨煙筆」,同時收購次級品,製作出「梨甜」果乾。(施芝吟/攝影)

徐振捷說,黎梗特色就是有嫁接痕跡,保留特色可以志成什麼產品,試過筷子、隨身碟,後來發現製作筆工藝可以交給農民。主要希望這樣的技術,在農民農閒時有份額外收入,筆是可行,也可以保留特色,具有文化意義,也有實際產品的價值。將回收再生產品給居民看,他們也會轉變觀念,農民看到確實減少很多垃圾汙染,產品獲得好的回饋,農民也願意加入。

此外他們還把賣相不佳之果物,設計成「梨甜果乾」,增加剩食水果的利用機會。徐振捷表示,用高就跟農民收購有瑕疵的水果,製成果乾,梨甜就是台語「犁田」就是受傷水果不好看,但還是很甜。

梨理人團隊期待建立一套更加健全的農棄物再生模式,從源頭分類回收到產品研發,解決更多廢棄物,並將模式複製到全台高接梨產業,還給梨村一片藍天。

延伸閱讀
愛樹 品牌建商另設苗圃
2018年03月21日 | 6年前
母遭鋏傷 中市小石虎待救援
2018年03月18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