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想要穩定高薪工作談何容易
由於第二個問題是一個單項選擇題,因此不難看出,「收入」已然是中國人最在意的。然而,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儘管收入往往通過「錢」來反映,但不能就此認為,中國人看重收入,就是財迷心竅了。實際上,「收入」這個概念得結合與之形成對比、卻又相輔相成的「支出」情況來談。
中國人紛紛表示想要高收入,其真正的潛台詞應該是「錢不夠花」。有關中國人的「支出」,我們可以通過2017年在北京地區出現重大轉折的兩項數據來進行參照。
一個是個人購房貸款。有數據顯示,「2017年個人購房貸款新增額占人民幣各項貸款新增額比重降至20.2%,較2016年……下降20.1個百分點」;「此外,個人購房貸款月度新增額呈不斷下降趨勢」。房貸新增額下降最能表明的一個情況是,在中國,每月指著收入還月供、貸款買房的「剛需」已經越來越少了。論起原因,恐怕也只有一點,那就是人們當下的收入越來越無力償還房貸。
再看第二個數據,跟銀行存款有關。「2017年末,北京市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比上年低3.4個百分點;比上年少增3,887.9億元(人民幣,下同)」。令人意外的是,「愛存錢」排名世界之最的中國人,如今越來越不願意只把錢存銀行了。在一個連退休大媽都知道如何購買理財產品的國度,這種變化的出現大抵就是因為「錢放著只能貶值」。很難想像,人民幣貶值的速度竟是如此之快,連大爺、大媽都感到危機四伏了。
錢不值錢,在商品流通環節所引發的效應就是物價飛漲。相信不少中國人都能明顯的感覺到,5年前的100元與現在100元的購買力已不可同日而語。2012年,國家統計局有數據顯示,無論哪一個收入階層的中國人,都把占比最高的收入花在了購買食品上。這也足以印證,對於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人來說,大部分收入首先、且只能用來解決溫飽問題。
我們且不說,如今中國菜、米、麵、油、肉這些直接關係到一日三餐的基本食品的價格一直在不斷上漲;只看被汙染、有毒食品的出現不得不讓中國人再額外的支付一筆「健康成本」,就不難估算出,僅「吃」這一項便已成為中國人收入中最大的一筆開支了。若非窘迫到連吃都吃不起了,高達90%的中國人又怎會在採訪中,無所顧忌的表示,要找一份錢多、且還要長期有保障的工作呢?
說到工作「長期有保障」,這個與「穩定」有著相似內涵的詞彙,則更能讓人深切的體會到如今中國老百姓唯恐吃了上頓、愁下頓的悲苦與心酸。從政府多年前就開始採取「大力推行靈活就業」以及「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舉措來看,穩定、高薪的工作,決非一般人所能找到。
〈2016屆浙江省大學畢業生職業發展狀況及人才培養質量調查報告〉顯示,畢業一年內,有過工作經歷的2016屆畢業生中,46.33%的人有過離職經歷,而2015屆的比例為46.3%,2014屆為45.46%。也就是說,連續三年來,浙江有近半數的大學畢業生僅工作一年就跳槽或失業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正要批評這些大學生工作不踏實、要求高時,卻不禁發現,這些能讓人幹一年就主動或被動離職的工作,居然跟所在單位的性質有關。
有專家表示,「浙江大學畢業生中,超過55%的人是去民營或私營企業工作的,之後按比率由高到低排序的是國有企業、政府機構、外資或合資企業」;「民營或私營企業的靈活性以及薪資福利的匹配性,讓一些畢業生覺得不適應」。需要指出,這一觀點所反映的現實是,在中國,所謂「穩定」的工作大多只存在於國家企事業單位,即「權力依附機構」中。而更為殘酷的是,在如今「權力壟斷一切」的中國,最優的資源、最廣的人脈、最穩定多金的工作,基本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被權貴及其家族所掌控。
中國人大抵都懂,找工作需要靠關係。甚至你有什麼樣的關係,直接決定你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這點也讓中國人不足為奇。從大量的中國人仍在採訪中直言,希望能找到穩定、高薪的工作來看,他們在慘淡、卻無力改變的現實中,惟一能為自己做的,恐怕就只剩下喃喃自語了。因為那些聽眾,恰恰是他們慘淡人生的締造者。◇